馮雪
【摘要】高中數學,顧名思義,主要是針對年齡段在15~19歲的學生,他們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對數學思維有了一定的雛形,卻在一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上缺乏鍛煉,不能將所學的知識充分理解和運用,而高中數學就相當于一個過渡期,它能更好的讓你穩固地基,建立數學思維,同時通過大量的練習對數學產生連貫的思維模式,在解題過程中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自如,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學習高中數學,首先要弄清楚高中數學的特點,培養學生立體的思維模式,使其掌握做題的技巧,使問題迎刃而解,從而產生對數學的興趣。高中數學是一個很重要的培養階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成為目前的學習高中數學第一要務。
【關鍵詞】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38-01
針對現狀來說,初,高中的數學梯度較大,知識的密度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思維過于抽象,初中的學習方法不在適用于高中的學習模式,高中數學的覆蓋面更廣,內容更細致和抽象,掌握起來不是那么容易,想要更好的理解它,就必須培養學生在課堂中的興趣,使其集中注意力,但目前高中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低,做題吃力。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大部分中考畢業生經過三個月的假期,對初中數學有了一定的陌生感,所以在剛接觸高中數學時,成績和思維會產生較大的反差,沒有學習的主動性,惡性循環,無法建立良好的思維模式,從而對數學失去信心。而當高一的數學都如此辛苦時,一想到還有兩年,自然而然就沒有了動力。二是因為初中的學習方法不再適用于高中的學習模式。初中數學的方法有限,知識點較具體,題量較少,導致大部分學生沒有記筆記的習慣,許多高一學生反映,聽懂了課,卻不會做題。
一、合理劃分課堂內容
首先,知識由淺到深,難度逐漸遞增,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多準備一些典型例題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書看再多遍都不如一次實戰練習,將函數進行分類,冪函數,指數函數,三角函數的知識點進行總結,結合列年來的考題,讓學生掌握做題的技巧,多加練習,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這個道理。其次,對癥下藥,合理安排進度。重新培養高中數學學習習慣,不再是上課只用耳朵,手耳并用才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講課時注意邏輯性的培養,灌輸一個完整的學習思維,提前備課十分重要,整理好思緒,不要東拼西湊知識點,讓學生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最后建立數學模型,對知識點更加清晰。數學不同于別的學科,知識點都在書中,數學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數學思維模式,建立良好的數學模型,讓學生腦中建立清晰的數學概念,做題時困難就迎刃而解,針對幾何,多畫幾個基本的模型,由點及線,由平面像立體模型過渡,掌握平面知識點,從而舉一反三到立體幾何,針對三函數,課堂上采用總結歸納的方法讓學生產生完整的思維模式,不同題型對癥下藥,區分sin,cos,tan的區別和共同處,細化知識點,培養學生做題的技巧和興趣。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啟發和點撥學生,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思維能力的核心。引導學生自學,是培養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新教材要采用新的教學策略。在教學中,首先從序言和總論開始,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而閱讀,對于設計的探索性思考,可以激發學生追求新知識的渴望。對于每一節的內容,可以設計系列問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自覺地閱讀教材。學生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意意識。
三、創設問題情境
思維始于問題,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也就是數學的生命。沒有問題的數學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魅力。對學生來說,在美好的數學問題情境之下,提出一個他們想解決而未解決的、趣味性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積極思考,愉快活潑的學習。對于如何創設問題的情境,教師可以這樣做。首先,創設應用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數學公理等。 應用性數學問題能夠調節學生的心理傾向,激發興趣,培養學生探求問題的本質,鍛煉學生發散思維,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提高數學的應用能力。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來引發學生的興趣。趣味性的問題總能吸引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深層次的探究。
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學生不喜歡數學的緣由,挖掘并發現數學教材的潛在魅力,從而創設數學問題的情境教學,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數學教學設計》,奚定華
[2]《淺談新課改下高中數學課堂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吳應艷
[3]《淺談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