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寅春
【內容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行,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教師開始注重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情感體驗并重,那么遵循中學生的認知規律,構建靈動式的數學課堂就成為必經之選。下面我將從動手操作、數形結合、變式練習三方面闡述在教學中的一些實踐,并分享自己的粗淺心得。
【關鍵詞】以生為本 初中數學 靈動教學
初中生本身是最富有創造力的群體,然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過分突出教師的地位,壓制了學生能力的提升。數字、定理固有的枯燥決定了初中數學課在學生中不受歡迎,有道是學習應該做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思維方式的形成,加強理解能力,為后續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動手操作,理解數理
理解原理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是深入學習的基礎。活潑好動是初中生的典型特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時候打破一問一答的模式禁錮,設計一些動手操作類的小活動或小游戲,可以很好地解放學生的大腦,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給學生理清數理關系搭建起一個合理的平臺。
例如蘇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中涉及到三角形內角和的問題,其實在這節課之前很多學生已經通過這種途徑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次的教學主要是幫助學生驗證這一定理。我首先設計讓學生任意做出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中的一種,利用剪刀將三個角分別剪下將三個頂點拼在一起,一個平角的出現順利地證明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方法二呢是直接用量角器量取三個角的度數,然后加和。這兩步的設計已經讓學生對這一定理的真實性毫無疑問,最后我再指導學生利用之前的兩條平行線所構成家教中同位角、內錯角相等的知識證明三個角的和為180°。
通過這樣的設計,將剪、拼、量等多種操作添加到教學中來,促進學生手腦眼多種感官并用,有利于其注意力的集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多角度、多層次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研究,很大程度地減輕其理解和記憶的難度。
二、數形結合,深化思維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教學過分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采用了“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致使學生聽課處在被動接受的狀態。數學思維是需要不斷思考才能形成的,作為教師我們要給學生動腦的機會,獨立思考探索得出的知識才更牢靠。數形結合是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且實用的方法,所以培養學生雙向的思維方式有著極大的意義。
例如蘇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下冊《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基于函數圖像是了解函數整體性質的絕佳途徑,在本課中我首先給出二次函數y=a(x-h)2+k(a≠0)的標準形式,接著分a>0和a<0兩種情況畫出函數大致圖像,發現a>0時拋物線分別為開口向上,且在對稱軸左側y隨x的增大而減小,對稱軸右側y隨x的減小而增大;當a<0時情況正好相反。同時利用函數最值的情況發現當x=h時,函數取得最大(小)值,所以函數圖像的對稱軸應該是直線x=h,函數的頂點坐標為(h,k)。這兩者一結合將二次函數的全部性質和數值關系都整合起來,保護學生在思維上的整體性。
通過這樣的設計,體現數學教學在“以數促形”、“以形助數”上的完美整合,它兼有數值的復雜嚴謹和圖形的直觀形象,把握好這兩點可以簡化很多麻煩,在課堂中有意識地滲透這一思想,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和思維能力。
三、變式練習,引導創新
一節完整的課程應該是從課程導入到內容精講以及隨堂小結和練習面面俱到的,我們應該全面協調各個環節,合理分配時間和教學資源,讓短暫的課堂實現更多的效果。學以致用是中國長久教育界所希望達到的結果,在練習題的選擇上,要盡可能地體現變化性和多樣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真正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作用。
例如蘇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生活中有很多實際問題可以轉化為數學模型來計算,但是總所周知一元二次方程是有兩個解的,而且兩個解不一定都是合理的,所以要求學生有掌握相關的辨析能力。這節課中的一個例題:一片長寬比為1:2的矩形空地,現計劃在空地上修兩條寬為2米的垂直道路,分成的四塊小矩形作為草坪且要求草坪的面積之和為321平方米,求原來矩形的長和寬?解析的辦法為假設矩形的寬為x,則長為2x,并根據提議列出方程(2x-2)(x-2)=321,方程求解得到兩個解分別為14和﹣11。我們所設的未知數代表的是空地的寬,所以很明顯負數的結果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最終確定原來矩形空地的規格是寬14米,長28米。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可以全面認識到初中數學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培養學生由實際問題聯想到數學原理又不拘泥于書本知識的死板,發揮其創新能力和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學生解題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總而言之,課堂是學生的課堂,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把握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才能真正打造既靈動又高效的數學課堂。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繼續深入研究教材,探究教法,切實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認知規律,讓數理理解和思維教學在初中數學學習中釋放更多的光和熱。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丁溝鎮麾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