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榮
摘 要:小學語文是一門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然而長期以來,小學作文教學的程式化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的枯燥乏味喪失了它應有的情趣、美感,以及濃濃的人文氣息,脫離了本該有的感悟、共鳴、陶醉。作文教學只有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地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廣闊的語文天地中去觀察、去感悟、去創造、樂寫愛寫,學生筆下的文字才會充滿多姿多彩的生命力。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培養;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052-02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觀念、新思想是創新的前提,但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學生不斷吸收新知識,并逐漸內化形成的,這就引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即作文教學如何定位。小學作文教學“高耗低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存在的問題:一是過分重視寫作技能訓練,輕視興趣情感的培養。二是過分重視文章思想性,輕視日常生活題材的選擇。三是過分突出教師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小學作文教學要從封閉走向開放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體會,談談小學作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的幾種方法:
一、運用格式塔理論,打開思維的固定模式.立足于一個“創”字
格式塔是一個心理學術語,它是德文“Gestalt”一詞的音譯,其含義指的是“形式或一種被分離的整體”。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人們通過感官知覺所得到的一些整體的“形”、“式樣”,也就是一種自主體的知覺活動組織成的整體。小學生作文常犯的毛病就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就其根源是與思維方法有關。人們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思維范圍和內容成了一個嚴重封閉的“黑箱”,這就不可避免地使學生思路狹窄。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就要運用格式塔理論,從思維訓練人手來培養“獨創”意識。思維訓練的方法有常規思維方法和求異思維方法,常規思維方法又有形象思維方法和抽象思維方法。形象思維方法如聯想、想象,在記敘文中常用到;抽象思維方法如歸納、推理、判斷等。求異思維方法如多向思維、反向思維、外向思維、交叉思維、有形思維、變形思維等。比如形象思維的特征聯想法的運用: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圈,讓學生根據圓的特征展開聯想,可以想象到:皎潔的滿月,明亮的眼睛、渾圓的石磨、環行的跑道、高高的石拱橋、圓圓的足球、神奇的籃球、可愛的鬧鐘、迷人的彩燈、誘人的鑼鼓,學生根據事物外形,進而展開聯想,聯想到本質:圓像空虛、像充實、像一無所有、像成功的花環……每個意象都可以寫成一篇優美的文章。
再如,形象思維中的時空聯想法,按時間順序展開聯想:從古代點的松明燈,到祖輩點的桐油燈,后來用煤油燈,父親照的是電燈,將來應該有比現在更先進的燈。如果順空間聯想,可由眼前教室的燈聯想到街上的路燈、天安門的華燈、海上的航燈等等。世界是多元的,認識問題的角度也應該是多維的,通過發散、換元、創優,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去思考,加大思維的跨度。我們把思維訓練納入作文課堂教學,誘導學生養成“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習慣,如成功背后的艱辛,平凡中蘊含偉大,表面熱鬧中潛在的內在寂寞等,通過訓練,學生思維的廣泛性、深刻性、靈敏性就增強了。
二、植根于現實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品質,強調一個“新” 字
在寫作時,要調動平時積累的作文材料,這正如白居易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文章合為事而作。”,這個“時”就是現實生活,“事”就是平時積累的作文材料。學生的生活看起來單調,實際上身邊不乏美好的事物,而學生往往視而不見,至少是感知很少。要對學生進行想象思維訓練,簡單地說,想象思維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圖像重新進行加工而實現的思維過程。想象思維訓練是訓練學生創新作文的重要環節。?以往的作文教學,形式多數是陳舊的,即布置一個題目,便讓學生作文。這是從科舉時代就開始流行的辦法。這種形式當然是
需要和必要的,但長此以往就會堵塞學生作文的思路,束縛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我在讓學生寫命題、半命題作文的同時,嘗試采用多種形式拓寬學生作文思路。其一是體裁的變換。如把詩歇改寫戚記敘文,或把故事改寫成詩歌。在將李白的《贈汪倫》改寫成故事的教學中,我注意指導學生充發揮想象力,運用描寫、敘述、對話、抒情、議論等手法進行改寫。學生根據指導,大膽合理想象,寫出了(李白的故事》、《深情》等感情熾熱的故事。其二是人稱的改變。如將《我的戰友邱少云》改成第三人稱,寫出邱少云的內心活動;將《十里長街送總理》改寫成第二人稱,使文章更親切。其三是縮寫。縮寫的好處是提高學生綜合概括能力,使學生能用簡潔的文字準確又全面地表達文章的中心。如,指導學生把《小英雄雨來》這篇文章縮寫成簡潔的短文。其四是續寫。續寫對學生的想象力是一種考驗與磨煉,我不僅讓學生續寫一些課文,如《凡卡》、《窮人》等,還讓學生搞作文連環賽。實踐證明,形式的變換,不僅大大地激發了學生作文興趣,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
三、重視積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看好一個“活”字
要寫好文章,材料是關鍵。材料來源于什么地方呢?魯迅先生在一封談寫文章的信里說:“留心各種事情,多侃侃,多想想,不看到一點就寫。”這句話道出了平時積累材料在創新作文中的作用。一般說來,單純的觀察,學生往往只能看到一些具體的個別事物或現象,通過思維才能發現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因此,學生只有邊觀察,邊思考,邊積累,才能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寫出內容豐富的作文來。例如寫《我愛秋天》,老師讓學生觀察農村收割情景,面對那一望無際的原野,金黃色的波浪,老師問學生:“為什么人們稱秋天為金色的秋天?”學生回答:“是因為稻谷豐收。”老師又問:“是誰讓稻谷豐收的?”“是農民。”“那么,我愛秋天一文的基調應該是什么?”同學們齊聲說:“歌唱豐收,歌唱農民。”一位同學這樣描寫秋天,他把秋天比作一個穿著金色裙袍的仙女,他用寬大的衣袖拂去了太陽的焦熱,卻將明亮和清爽撒介大地,他用寬大的衣衫遮擋著風寒,卻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實奉獻給人間。人們都愛秋天,愛她的天高云淡,更愛她的香瓢四野……這段文字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及贊美之情。如果沒有學生平時的積累,那么只能寫出“樹葉黃了,秋風到了”的一般性的描述文章。對學生進行創造想象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開拓性。
著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那么,讓我們在作文教學研究與實踐中播下創新的種子吧,因為創新是我們民族永遠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