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艷
摘 要:根據“過程與方法”目標為學生學習預留時間和空間的要求,介紹了實現“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策略:化學課堂開放化策略、學生實驗日常化策略、教學內容問題化策略、思維過程可視化策略、“方法”的交流討論等活動經常化策略。
關鍵詞:化學教學;“過程與方法”目標;實現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209-02
語文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來達到觸摸作者的內心靈魂,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的目的。而語文教學之關鍵就是要對文本進行準確而深刻的解讀。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摸索,筆者對準確深刻解讀文本之方法有如下見解,若有不當之處請方家指正。
一、讀。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句話強調了閱讀在理解文本中的重要性。閱讀的確非常重要,但閱讀不應該是盲目的、漫無目的地。一味地機械式地讀,不但沒有意義,更是對教學時間的浪費;沒有指導的讀,就是師者身份的缺失。在教學中,我常發現學生在讀書時,往往只是停留于用了眼看與用嘴讀,而很少用到手寫,文章讀了一遍或幾遍后,書上是干干凈凈,問起問題來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什么會是如此?究其原因是有的學生愛讀懶人書,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有的學生卻是根本不知道怎么讀書。因此,在學生讀文章之前教師對學生提出閱讀要求、作出閱讀指導是必要的。例如教師可對學生提出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感情、讀懂文意等要求。也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采用邊讀邊問,作勾劃、作批注、寫提綱、或寫讀書筆記、讀后感等讀書方法。這樣去讀文章,就不再是游離于語言文字的讀了,反而對正確解讀文本起了一個很好的奠基作用。
二、疑。
讀書貴有疑。古往今來已有許多大家對此做過十分經典的論述。宋代張載提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需疑。”他又說,‘“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這些論斷都闡明了一個道理,學起于思,思發于問。只有保持質疑的學習態度,才能真正做,到不唯書、不唯上,理性的思考,批判地接收,深刻地活動。質疑包含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質疑和學生的自主質疑。因為學生經驗學識尚淺,因此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質疑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就課文內容的“關鍵點”、或“疑問點”、或“分歧點”、或“空白點”進行展開、梳理、分析、探究,并從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態度出發,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出發,設計一個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問題,然后由核心問題生發出一連串環環相扣、環環相生的小問題。這樣通過問題的引導,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深入文本,把握文本意蘊,使學生從“霧里看花”走到“柳暗花明”地境地,從而自熱而然地提升學生的評判、思辨和創新能力。
三、品。
文本最基本的物質媒介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文本的載體,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本是語言的藝術,文本解讀就要品味文章的語言。不少語文專家也指出:“語文教學要少一些理性分析,多一些感性體味。”為了達到這一點,教師要潛心找準一切可以研究的語言文字,幫助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味、感悟,去想象、創造。從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上看,語文教學之正道即品味語言,這樣才能賦予語文課以“語文味”!而品味語言我們通常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加強朗讀,以讀促悟。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朗讀,可對文本的語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例有所感悟和體驗,從而可以達到領悟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在解讀《馬說》時,我們可指導學生朗讀以下句子。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④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在讀句子①時,我們可重讀、慢讀“世有”“然后有”“常有”“不常有”幾個字,以此展現出作者痛苦無奈的心理。讀句子②時,應重在讀出反問的語氣,以體現出作者的憤怒之情。讀句子③時,我們在讀出排比句氣勢貫通的情況下,還應重讀否定詞,以展現食馬者的無知和作者的諷刺意味。讀句子④時,“嗚呼”二字應讀出悲嘆語氣,“其真無馬耶”應讀出反詰語氣,“其真不知馬也。”應讀得緩慢沉重,以表現作者的憤慨。在朗讀過程中,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語氣語調,從而幫助學生實現了品味情感、領悟文意的目的。
2、改詞換句,推敲語言。語言文字是人們表情達意的工具,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力求要“以我手寫我心”,做到準確,有分寸的表達。因此,在解讀文本時,我們可以逆向思維以抓關鍵詞句的理解為突破口。例在解讀《記承天寺夜游》中復雜而微妙的情感時,我們可通過變換句式、去掉關鍵詞的方法來品味。
如:朗讀下面兩個句子,品味哪個句子好,并說說它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之月如積水,竹柏之影似水中藻荇交橫。
通過比較發現,句A、 b兩句的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呈現事物的順序也不同。A句且多了一個關鍵字“蓋“。分析發現A句這種表達方式是符合作者當時的觀察情景和角度的。作者來到庭中俯視地面,皎潔的月光使他產生錯覺,誤將月光認為水,誤將竹柏影認為藻荇。所以寫水、寫藻荇,后揭示其為月光、為竹柏影。“蓋”字則又寫出了作者在猛地一抬頭間,意識到這一切都是月光使然的驚喜。
再如:《馬說》中若將“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換成“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其抒發情感的強烈,表達的文意都會發生變換。像這種改詞換句的品味語言的方法,在語文教學中不勝枚舉,在此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3、語境,理解語言。因為受特定時代社會背景或文化背景的影響,有些文章中的某些詞語隱含深意,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表層意思上去理解,而是需要緊扣具體的語境去體會、品味。如《紫藤蘿瀑布》中要帶領學生理解“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時,就有必要聯系“文革”這段歷史。
四、驗。
即采用與文本有關的資料或習題來檢驗、印證自己的解讀是否準確深刻。如筆者曾在評講莫懷戚《散步》一課的課外作業時,發現了這樣一道題:
參考下面的材料,探究本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抒情的文章人們有個誤解,以為把感情抒發出來就是了,而忽略了對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情感。
材料二:有人問我:你那個《散步》,是寫尊老呢,還是愛幼?或者既尊老又愛幼?我認真回答:看起來是既尊老又愛幼,其實我骨子里是想寫生命。
在解讀文本時,筆者看到了這樣的材料,當時真有種撥云見日的感覺呢!因此,在解讀文本之前,師者們應廣泛收集查閱資料,為準確深刻解讀文本做好充分準備;課后搞好遷移拓展。
總之,文本解讀離不開語言這片沃土,挖之愈深,得之愈精,得之愈精,愈有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