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菊芳



摘 要 在“植物的生殖”一節教學中,通過圖文轉化、模型制作、分析合作等環節,激發學生的思維,降低學習的難度,幫助學生構建概念,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 植物生殖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文件編號: 1003 - 7586(2016)06 - 0020 - 03
1 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植物的生殖”是蘇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生命的延續與進化”第十九章“植物的生殖和發育”的第一節,是學生在學習了生命活動的調節和生態系統的穩定后,繼續研究植物和動物生命的延續和進化。“植物的生殖”是本章的知識核心,也是全章的重點和難點。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了綠色開花植物開花、傳粉、受精和結果的有性生殖的主要過程。由于學生在小學和七年級下冊已經對植物的開花和傳粉有足夠了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植物的受精和果實的形成過程。同時初中學生正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的概念形成來自于自身對事物的體驗和感悟,對于看不見的雙受精和果實形成過程,學生很難理解,也是學習的難點所在。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概述綠色開花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描述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過程;了解子房結構與果實結構的關系。
2.2 能力目標
通過模型制作和展示,形成知識運用的能力、動手能力、小組合作和交流能力;通過觀察圖片,形成圖文轉化和綜合分析能力。
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雙受精過程、果實形成過程的學習,認同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雙受精過程的學習,充分體驗植物新生命誕生的過程,初步產生愛護綠色植物的意識。
3 教學重難點
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過程和果實的形成過程。
4 教學準備
PPT、自制子房的彩紙模型、各色彩泥、白紙、吸管等。
5 教學過程
5.1 問題導入,開門見山
學生觀察蠶豆實物,思考并回答問題:蠶豆屬于植物的什么器官,有什么作用?蠶豆是怎么形成的?
設計意圖:上課開始用幾個簡單貼切的問題幫助學生回憶相關的舊知,又能讓學生帶著問題直奔學習的主題。
5.2 圖文轉換,復習舊知
教師展示花結構模式圖,請學生填寫雄蕊和雌蕊的結構,試著尋找植物的精子和卵細胞在什么結構內。隨后教師借助自制子房的彩紙模型(圖1),邊畫胚珠的結構邊介紹,幫助學生構建子房結構的概念圖(圖2)。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七年級下冊學習過的花的結構相關知識已經比較生疏,通過展示花的模型,觀察花模式圖,幫助學生快速回憶相關知識。教師通過自制彩紙模型介紹子房結構,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知識記憶,為雙受精的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5.3 模型制作,構建新知
教師引導學生帶著以下問題觀看雙受精視頻,并完善概念圖中空白處(圖3):①花粉中的精子如何到達胚珠?②一個花粉粒產生幾個精子?③兩個精子分別與什么細胞結合?
接著,讓學生利用不同色的彩泥、吸管等材料在白紙上制作植物雙受精模型,組員展示模型(圖4)并介紹雙受精過程。介紹完畢,學生小組互評,教師針對學生雙受精過程的掌握情況和模型制作情況做總結。
設計意圖:學生帶問題觀看視頻受精,小組合作制作模型完成再識雙受精,展示交流完成雙受精概念的鞏固。整個過程將微觀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學生體驗和再現了雙受精過程,增加感性認識后完成概念的構建和鞏固,突破了雙受精過程這一重難點。同時學生在活動中加強了知識運用能力、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5.4 橫向遷移,突破難點
植物雙受精后,又將發育成什么結構呢?教師利用該問題承上啟下。展示蠶豆果實圖片,讓學生由外到內回憶果實的結構,結合種子的結構,完成果實結構概念圖。小組活動:根據果實與子房結構的空間對應關系,將兩張概念圖的相關部分用箭頭橫向連線(圖5)。當學生掌握了果實的形成過程后,教師展示荔枝、花生、番茄等實物果實,讓學生分析各部分分別是由什么結構發育來的。
設計意圖:果實的形成是本課的重難點,也是高中生物學的基本儲備知識。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各種各樣的果實,但是由于看不見果實形成的過程,對果實各結構的來源很疑惑。此時由外到內分析果實結構,與子房結構建立橫向的空間聯系和縱向的時間聯系,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思維認知角度,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給學生提供了理解這一知識點的途徑。通過小組連線活動,學生完成概念自主建構,避免了學生在學習該內容時出現無法理解、關系紊亂的情況。
5.5 梳理內容,完成小結
學生自主總結綠色開花植物有性生殖的過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新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建立知識系統的內部關系,有利于構建植物生殖的完整知識體系。
6 教學反思
“植物的生殖”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的事實性概念較多而且抽象,為了避免出現教師全程講、學生默默聽的情況,在教學中安排了圖文轉換憶結構、模型制作建概念、小組連線辨結構等環節。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腦動手,參與知識的建構,突破教學重難點,這是本節課設計的關鍵,也體現了“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思想。同時在課堂中將本課的核心內容以概念圖的形式呈現出來,清晰地展現了各個概念間的關系,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了整體的系統的知識結構,提高了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