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發(fā)友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 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為此,我們根據小學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特征,對其課外學習活動進行了實踐層面上的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活動;實施
“語文與生活同在,它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語文課外學習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課外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取學習內容,自主開展語文課外學習,從中獲取知識技能,陶冶情操,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活動過程。
一、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主要特征
語文課外學習活動作為一種獨立的課程形態(tài),與其他課程一樣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和地位,在發(fā)揮其育人功能中表現出它的一些基本特征。
1.實踐性。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特點就是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形成技能,體驗情感。
2.自主性。語文課外學習活動強調學生主體,根據其興趣,愛好自主確定學習目標、內容、學習方法、尊重學生個性及差異,注重學生主體參與過程,因此,具有自主性。
3.綜合性。語文課外學習活動內容是綜合的,決定了它對學生心靈和情感世界的影響是全面的,對學生知識形成的影響是綜合的,它的宗旨是促進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
4.開放性。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內容是開放的,它的學習時空及方式也是開放的,全方位開放是它最顯著的特征。
二、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實施
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特點決定了它學習的內容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即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學習資源廣泛,內容豐富,學習方式靈活。
1.資源的有效開發(fā)和合理利用是實施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基礎
(1)生活即語文。“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但相對于知識、能力、經驗有限的小學生而言,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資源是比較枯竭的。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資源開發(fā)。
①文化校園環(huán)境。學校的整體布局,教學設施,校園環(huán)境、教學風氣及人際關系等都要著眼于育人,形成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個良好的母語學習環(huán)境,耳聞目濡,熏陶感染。
②家庭教育。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要密切聯系,同心協(xié)力開發(fā)語文課外學習活動資源。通過建立家長學校,定期召開家長聯系會,經常性家訪,家長經驗交流,請專家辦家庭教育講座等多種形式,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凈化家庭學習環(huán)境,同化學生家庭學習。
(2)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資源是無限的,要保證課外學習活動在有限的時空高效開展,需要學校、教師對學習內容作合理的選用。
合理選用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資源,首先要尊重學生興趣愛好。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實踐。其次是指導學生發(fā)現、捕捉語文課外學習活動 的資源。通過開設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講座,課外讀物推薦課、課外學習活動經驗交流會、課外學習活動的成果展等途徑和方式,逐步提升興趣、啟迪思維,引導學 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現實生活和身邊小事中發(fā)現和捕捉語文學習活動的內容。
2.靈活組織形式是實施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關鍵
(1)采取多種組織形式實施課外學習活動。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有個體自主實踐、小組合作實踐以及班級集體實踐。不同學習內容可運用不同 組織形式,以個體自主實踐為主。比如課外閱讀、聽廣播、看電視、上網查閱資料、寫日記等都強調個體自主實踐;辦報刊、表演、參觀、研討會、辯論會等多采用 小組或全班合作實踐的方式。合作實踐要以個人的獨立思考和認真鉆研為基礎。總之,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幾種組織形式要相互滲透,有機結合。
(2)圍繞“三維目標”實施課外學習活動。①以獲取知識為主開展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知識”目標是指在語文課外學習活動中獲得的對自然、對 社會、對文化以及對自我的認識和經驗,它不追求系統(tǒng)化知識,而追求廣聞博見。如讀書月活動、詩歌朗誦賽、收看收聽新聞、上網、上圖書館查閱收集資料,辯論 賽、征文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廣泛地接觸語文材料,獲取信息,豐富認識,發(fā)展思維,鍛煉實踐能力。②以經歷過程、獲得體驗、領悟方法為主開展語文課外學習活動。“過程和方法”目標是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核心目標。它指的是學生親歷實踐性 學習過程,在實踐情景中運用和熟練各種語文實踐的方法,領悟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獲得積極的體驗和豐富經驗。如郊游、五分鐘新聞發(fā)布會、演講比賽、參觀博物 館、紀念館、寫影視評論、辦板報和手抄報、慰問演出、故事會、專題調查、收集風俗民情等活動,鼓勵學生全員參與,手腦并用,合作探究。這些實踐活動應重實 踐的過程,輕實踐的結果。
3.教師的正確引導是實施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保證
在語文課外學習活動中,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強調自主實踐學習和學習過程的開放,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能否運用,對于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并卓有成效,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1)教師要做好初始階段的誘導。小學生認識水平、文化知識基礎薄弱,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驗不足,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基礎訓練,如利用工具書、 使用視聽媒體、做筆記、收集、整理資料、選擇讀物等方面的技能訓練。小學生自主語文實踐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習的氛圍創(chuàng)設、學習的時空保證等都離不開教師的 循循誘導。初始階段的充分準備能激發(fā)學生課外實踐性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意識,使學生有飽滿的熱情投入語文課外學習活動。
(2)教師要做好實施過程中的點撥與督導。學生在語文課外學習活動過程中會發(fā)生興趣的轉移和減退,會遇到困惑和障礙,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實踐過 程中起“催化劑”的作用,及時了解學生實踐學習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如調劑學習資源;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幫助有困難的學 生;獎勵先進以維持興趣;點撥共性問題;調整學習計劃,爭取家長、社會的支持;提供必要的設備等,保證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逐步感受學習的成 功與快樂,領悟語文學習的科學方法和語文運用的規(guī)律,進而養(yǎng)成語文實踐的好習慣,增強實踐能力。
(3)教師要做好階段性的總結、評比。學生語文課外學習活動可能因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沒能獲得比較滿意的結果,差異性較大。這就要求教師做好階段 性總結,評比學生學習成果。指導學生將實踐學習中的收獲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書面或口頭的材料,組織小組或全班交流、評比,讓學生相互分享成果,增進理解 和寬容。教師要多肯定、多表揚、多指點、多推廣好的經驗,促進學生語文課外學習活動的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