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銘
摘 要:新的歷史任務必然對我國的行政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切實加強行政管理的理論研究,為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是必然選擇。
關鍵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任務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貫穿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從總體上看,我國現行行政管理體制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順利發展。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一、當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面臨的問題
1.政府職能不完善。政府轉變職能還不到位,政府職能的越位、缺位的現象依然存在,這導致了對微觀經濟領域的干涉較多,同時使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等方面處于薄弱狀態。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現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理順,如有些地方行政審批事項依然過多,地方政府仍然存在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的現象,代替企業招商引資等,從而影響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發揮。政府管理的缺位主要表現在對國有資產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對市場監管體制還要不完善,行政壟斷、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主義較為嚴重,妨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正常建立。
2.政府運行的透明度不高,監督不到位。這些年來,在行政民主化浪潮的推動下,各級政府也采取了行政公開、增強政府運行透明度的舉措,如政務公開、決策公開、價格聽證等。
然而,這些做法目前只停留在形式層面,尚未制度化,在實際操作上,人為影響的因素很大。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公開與否往往取決于政府官員的主觀意志,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帶有濃厚的人治色彩。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封鎖、截留、蠶食信息,漠視、剝奪公民的知情權,以及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資源“尋租”等非正常現象并不少見。而對政府的監督卻缺少有效辦法,監督渠道單一,監督手段有限。人大、政協監督缺乏剛性,公民、新聞輿論監督缺乏途徑、制度、法律的保障。
3.政府機構設置不合理。由于政府職能定位的不清晰,因此承擔職能的相應部門機構也存在職責交叉、責權脫節、效率低下和行政成本過高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政府之間的關系即“塊塊”之間的關系沒有理順,上級與下級政府之間強調“上下對口”,造成“上下一般粗”,下級機構臃腫是政府機構臃腫的重要原因。”“二是政府部門之間即“條條之間的關系,也沒有理順,政府職能互相交叉,宏觀管理不利的狀況依然存在,部門分割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再者,政府部門既負責公共服務決策也負責公共服務的執行,這就造成決策與執行的一體化,從而引發政府管理中部門權力化,權力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政府部門的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
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原則
1.精簡原則。所謂精簡,就是各級政府的規模要適度,行政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編制要少而精。新時期堅持精簡原則,一是機構、層次、編制定多少,必須嚴格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凡屬重疊和多余的機構、層次、人員,一律合并和撤銷。二是隨著行政工作的發展,應把某些事務交給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群眾組織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種工作制度,提倡科學方法,以降低國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統一原則。所謂統一,就是保持各級政府的行政管理過程的完整統一性。任何國家都只能有一個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權,因此,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無論是權力下放,還是分級管理,都不能破壞國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統一性。遵循統一原則,首先是要堅持行政目標的統一性,各級政府必須以共同的總體行政目標為基礎,進行目標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標統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職能,建立政府內部的各層次和各部門,并依此明確它們的職、權、責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其次是要堅持行政領導的統一性,實行首長負責制,形成明確的上下級行政領導關系,防止政出多門,多頭指揮現象,保證各個行政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
3.效能原則。所謂效能,就是各級政府應具有迅速回應社會需要,高效率地實現行政目標的能力。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組織作為一個系統,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是通過各個行政部門的行政效率體現出來的,而政府的各級組織及所屬部門只有通過整體才能表現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須按整體效能原則組合各部門和各單位,做到組合緊湊、職責分明、運轉自如、便于指揮,成為一個完整而嚴密的有機整體。
三、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任務
1.依法規范中央和地方的職能權限。長期以來,中央與地方的權限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事權不清,導致權限不明,職能交叉,既影響了行政效率,也損害了行政職能的發揮。黨的十六大提出按照既有利于國家政權的統一,又要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原則,依法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行政管理權限,這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新思路。依法明確規定中央與地方的職責權限,包括中央政府的專省權、地方政府的專有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共有權,使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有法可依。
2.繼續推進機構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必須逐步實現行政決策權與執行權相對分離,實行決策職能的核心化和集中化。通過科學規范部門職能,按綜合職能設置政府機構,將相同或者相近的職能交由一個行政部門承擔。同時要改革行政執行體制,建立綜合執行機構,推行政府事務綜合管理,將分散到部門的行政權原則上收歸同級人民政府。改革行政執法體制,設置精干、統一的行政執法隊伍,實行綜合執法。
3.改革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改革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是我國新世紀機構改革的重點。根據十六大的精神,政事分開必須以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和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為突破口,加快事業單位體制改革步伐。要將承擔部分行政管理職能或者行政執行職能的事業單位,改組為行政執行機構。對承擔政府交辦任務、提供公共產品的事業單位,實行宏觀調控。對一般帶有開發經營性的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逐年裁減財政撥款,逐步推向杜會。同時,要加快機關后勤保障體制改革的步伐,把各部門所屬的經營性后勤服務機構推向市場,依法改制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
當前看來,我國經濟運行事態良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社會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社會大發展對我國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挑戰,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和新要求,人民群眾更加期待行政管理改革能夠給自己帶來福利。面對著人民的熱切期盼,我們應該緊緊抓住時機,抓緊轉變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方式,做到優化和發展社會服務事業,加強社會法制建設,加強行政改革,把我國的行政改革推到一個更加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