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當前高職院校國際交流的主要形式,分析了承辦國際交流辦學的院校應該具備的條件,提出了“三方立體”式教學模式,即學校與國際、企業交流辦學,三方共同打造具備較高水平的技能素養和職業道德的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國際交流;合作;辦學;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教育,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辦學包括國外高校假期短期實踐、出國學習繼續深造和高職院校與國際高職院校聯合辦學等方式。高職院校承擔著為國家輸送工作一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通過增加與國外一流高職學院或者職業認證系統聯合培養學生,從而促進與國外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零距離對接,對促進我國職業教育和經濟繁榮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1 高職院校國際交流的主要形式
1.1 教師互換的對外交流模式
雖然我國高校教師出國培訓越來越多,但還是應該爭取更多的機會,讓更多的教師能夠到國外參觀培訓,不僅要出去學習,也要派教師到國外交流講學,使教師在學校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與專業對口的高職院校簽訂人才互換培養的協議。以中德交流辦學為例,兩個國家雖然政體和國情都不相同,但是職業教育的目標大致相同,所以兩國高職院校可以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教師可以拓展到對方院校授課,熟悉對方的社會環境、企業對高職學生的要求、教學環節的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的認定,這有利于雙方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突破語言障礙、提高教師的學習能力和授課能力。
1.2 “2+2”繼續深造的交流模式
兩所院校簽訂委培協議,在本國家讀本專業兩年之后,再到對方學校繼續本專業的研讀,畢業后頒發兩國聯合認證的學歷證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水平自由擇業。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可以更全面的學習本專業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國際能力和適應能力。雖然這種繼續教育的學習模式很好地綜合了專業知識,縮短了學習時間,但是學生的語言和專業知識都需要達到較高的標準才可以實施,一定要加強學生的思想建設工作,使之逐漸具備學習的能力和素養。
1.3 共享教學資源的交流模式
國內高職教學更強調的是實踐動手能力,但是國外教學,尤其是德國,更強調的是工作的德行操守,簡而言之就是操作流程的規范和專業技巧的深入剖析、創造力的培養,以及專業考核的多元化。兩國合作辦學,可以將國外的教學優勢逐步滲透到我國的高職院校。以我院為例,我院與美國荷晶大學聯合辦學多年,碩果累累。中美雙方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業教學計劃實施、學生考核、教師互訪、文化交流等方面進行了緊密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外合作辦學不僅為我院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學生拓寬了發展途徑,也為地區建設提供了有用的人才。
1.4 加強師生短期國外培訓的交流模式
利用寒暑假期進行國外短期交流培訓,這個培訓可以是項目的共建,也可以是根據專業特點進行的專業知識的培訓和研討。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主要有兩個手段:一種是靠引進,另一種是靠自己培養。所以學校應不斷地進行師資培訓,讓教師樹立“教書育人、德行為先、扎實專業”的教育思想,培育良好的行為規范,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通過培訓,可以增強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增強教師之間、職教人員與管理人員之間的凝聚力及團隊精神。
2 國際交流辦學應具備的條件
2.1 完善的師資隊伍結構建設
根據院校特點,加強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建立老、中、青的梯隊建設,培養專業骨干教師,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比例,引進專業帶頭人。為了適應國際交流辦學的要求,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語言能力,更新教育觀念,組織教師專業能力的鍛煉,積極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技術,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書育人的本領,要養成求真務實和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提高科研轉化能力,提高教師在國際交流和企業中的認可度。
2.2 完善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
中外合作項目所招收的學生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英語基礎,有參加項目意愿的學生迫于以后求學的壓力,在進入項目前將對自身英語有一定程度的強化練習,在國內學習的第一年,學校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各種強化英語的措施。參加合作項目的學生較一般學生有更多和更早的機會接觸雙語教學。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制定,除了根據專業的地域特點、企業的用人要求進行設置外,還要根據國際交流院校的國家政體和國外當地針對行業的企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環節中既要考慮到兩個國家的企業要求,還要結合兩個國家的實際情況,連同學生自身的語言特點共同設置課程和人才培養方案。
2.3 借用企業平臺,建立完善的國際共享教學資源
國際交流辦學除了可以了解國際市場、擴大學生就業機會、提高國際聲譽之外,最大的優勢在于共享國際資源,但是單純依靠學校將所有專業的實訓設備準備齊全,不僅投資巨大,而且設備的更新和維護都將面臨巨大挑戰。所以我們更需要依靠企業的力量,建立更多的校外實訓基地,基地的建設必須要結合專業的特點,細化到每一節實訓課到哪個基地完成都要事先做好計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為到外國際交流辦學提供學習保障。
3 建立“三方一體”的教學模式
在國際交流辦學的過程中,建立“三方一體”的教學模式,即結合企業、國際形勢、學生自身要求三個方面的要求進行課程體系的設計,做到根植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的服務理念,以就業為導向,與企業深度融合、共同合作、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達到“共贏”;與國際交流辦學,共享國際教學資源和平臺,完善課程體系,拓寬專業領域,建立國際聲勢,多方位的打造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 綜上所述
我國經濟結構面臨著重大的調整,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良好的品德修養、具有扎實實踐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的重任。加強中外交流辦學,與企業深度合作,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又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國際市場,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提升了市場競爭能力,提高我國高職學生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同時對完善我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蕾.國際交流與合作及其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12(23).
[2]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辦公室.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研究開發工作[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0.
[3] 宋學善.開展對外交流促進教學改革[J].新美術,1994.
[4] 李紅衛.美國社區學院職業教育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J].工會理論與實踐,2002.
作者簡介:張洪梅(1979—),江蘇蘇州人,藝術碩士,沙洲職業工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