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娟
【摘要】高中數學作為一門中的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理論性,所以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困難,所以為了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水平,本文主要探討了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標準的構建,從而促進高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構建.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標準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已經取得顯著的成就,但是許多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影響我國課堂教學的發展.目前大多數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較為低下,導致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處于低效的狀態,這主要因為教師不了解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評價標準,所以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無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必須構建完善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標準,這對于促進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現實的意義.
一、構建標準的原則
在構建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守以下幾項原則:
1.導向性原則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評價標準具有指導的作用,即評價內容是什么,教師就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抓好評價內容,因此評價標準的構建必須遵循導向性原則,其目標方向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為《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試驗)》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為高中數學課程總目標.
2.雙向性原則
雙向性原則是指對課堂活動中的客體進行評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師的教,另一方面是指學生的學,這樣會使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變得更加的全面、科學以及合理.對教師的教進行評價,能夠有效的改善教師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學進行評價,能夠激勵學生學習,加強學生學習成果.
3.有效性原則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標準指的是高中數學課堂符合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和特點,被有關教育教學人員認可.要想實現課堂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做好兩方面內容,一方面為課堂教學必須充分體現在教學目的,另一方面要課堂教學應負荷課堂教學規律.
4.擇重性原則
對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評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不僅是教師的教師,還是學生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是無法預測的,所以對于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應遵循擇重性.
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標準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按照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主要包括新課導入、新知探究、新知鞏固以及課堂總結,所以下面以高中數學《函數與方程》教學過程為例,探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性的評價標準.
1.新課導入
教師在黑板上列出兩個方程,即(1)x2-2x-3=0;(2)并向學生提問“如何解出下列方程?”,經過思考之后,學生解出了第一道方程,不會解第二道方程,然后教師再向學生進行提問,“對于第二道方程,你是如何思考的?”,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讓學生考慮簡化問題,從第一個問題入手,解決第二個問題.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師采用問題設計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激發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新知探究
通過上述問題,引入新知識的講解,在新知識講解過程匯總,教師在黑板上列出了兩組方程與函數:(1)方程:x2-2x-3=0與函數:y=x2-2x-3(2)方程:x2-2x+1=0函數y=x2-2x+1=0,要求學生對方程的根進行觀察,讓學生畫出函數圖像,同時還讓學生分別說出這兩組方程的根以及函數的零點,解答完畢后,教師再次對學生提出問題,“零點是點嗎?與方程的有什么關系呢?”,教師引導學生,讓其注意對圖像的觀察,了解其特征,進而得出結論“零點不是點,而是實數;方程有實數根,函數有零點”,然后教師再根據已學的知識,進行例題講解,也就是在導入課程時未解決的問題:f(x)=lnx+2x-6,這樣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高中數學的自信心.
3.新知鞏固
通過做題練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在做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到黑板上做題,并與共同分析和討論,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不足,規范學生的解題步驟,而且在練習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樹立數形結合的思想,掌握正確的解題思路以及程序.
4.課堂總結
在總結本節課內容時,教師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點以及本節課的表現,然后教師再進行補充,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
在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導入環節,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新知探究環節,可以讓學生正確的理解新知內容,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鞏固知識環節,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思想,掌握正確的解題思路;在總結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總結以及情感總結.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在本節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效層次的.
總結
總之,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標,可以促進教師不斷的完善教學方式,掌握有效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從而促進我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升.所以必須根據構建標準原則,確定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標準,使得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標準更加的科學、合理.
【參考文獻】
[1]王冠華.實施高中數學有效性課堂教學的策略[J].考試周刊 2015(67).
[2]錢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對策探討[J].高中數理化 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