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摘 要】高中生寫作文特別是寫議論文“失語”的主要原因并非見識與視野,而是聯系思維能力不強。在課堂上利用課文內容進行替換要素、定向聯想、表現相似、內涵相同、問題討論等方式的訓練可提升學生的聯系思維能力,打開思維的匣子,使得作文內容豐贍。
【關鍵詞】課本內容 聯系思維 訓練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B-0118-02
很多語文教師會把農村高中學生缺乏寫作文的材料歸咎于學生全封閉管理,視野狹窄、見識少,其實不然,在跟學生交流中筆者發現,寫議論文遭遇“語塞”“頭腦一片空白”以致作文內容不夠豐富的學生并非見識不廣,素材不夠;君不見,事后稍作提示,他們便會驚呼:我怎么就沒想到!我們的學生自識字起,便開啟了閱讀的旅程。這一段旅程到了高中,背囊中應有滿滿當當的收獲;再加上即使遠離城市,他們通過網絡、電視等媒介所獲取的信息也不算少,見識不可謂不廣,可作為作文素材的內容不可謂不多。只不過是暫時陷入“兩腳書柜”(有積累不會運用)的瓶頸。如若對他們加強聯系思維能力的訓練,他們當能將自己的積累融會貫通,寫作文時對素材能隨手拈來。對學生進行聯系思維能力的訓練,不需挖空心思另起爐灶,課本內容就是最好的原點,語文課堂上賞析課文之余就是最好的時間。在語文課堂利用課本內容為原點,引導學生“思接千里,視通八方”,這好比 “坐地日行八萬里”。
以下是筆者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聯系思維訓練的教學實踐(所例舉的課文均出自人教版新課標語文課本)。
一、替換要素
如若課文內容具備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那么,替換其中的某些要素便是聯系思維的“通道”。如《老人與海》便可作這樣的延伸:同樣的背景,把《老人與海》的時間由三天變為兩百二十七天,主人公由老人換為少年,便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同樣是大海做背景,小船換成荒島,時間換為二十八年,想到《魯濱遜漂流記》;背景轉換到北極圈,魚變成狼,便是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背景換成人生,魚、狼便是人生中的厄運、挫折,如用漫畫與腫瘤作斗爭的熊頓、覺得自己很牛相信地獄一定在身后的程浩……
此時學生即使沒看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知道這部電影的梗概,學生普遍讀過《魯濱遜漂流記》,他們初中學過《熱愛生命》,熟悉熊頓、程浩的勵志故事;通過替換要素,把沉睡在他們腦中的閱讀積累喚醒,他們在重新體驗中獲得更普遍的關于“硬漢”的感悟。
二、定向聯想
在了解學生閱讀具體范圍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與閱讀過的某些文章聯系。如《寡人之于國也》中,“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北歐的丹麥人拿著尺子釣魚、芬蘭人砍一棵樹種三棵樹與此何其類似!賈平凹趣味橫生的散文《我的老師》以三歲半的孫伯涵為師,印證了《師說》中的“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陳情表》中李密在“盡孝”與“仕途”的天平上,選擇了“盡孝”,一千多年之后的畢淑敏在《孝心無價》中如是說:“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丹麥人拿尺子釣魚、芬蘭砍一棵種三棵,各種雜志常有轉載,《我的老師》《孝心無價》是曾向學生推薦過的作品,通過國家、年代或作者的定向提示,喚起學生的聯想,當他們發現古今中外的人事,發現自己過去的閱讀與當下的閱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由會心一笑。
三、表現相似
課文中一些人的言行舉止,其實并非他(她)獨有,在另外的年代,另外的國度,亦有如此行事之人——“言行舉止”,便又成為聯系思維的一個“通道”。如《蜀道難》并非寫于李白游覽蜀地之時,而是寫于長安時期。李白二十四歲開始仗劍遠游,在行旅中有很多生命體驗與感悟是書齋中無法得到的,這些經歷沉淀在心間,有了另一個機緣碰撞,擦出更耀眼的火花。漫游或壯游,即胸懷壯志的游歷 。提示引導學生“挖掘”出所知的曾有過漫游壯游經歷的人——杜甫,二十歲到三十歲,有過三次壯游,豐富閱歷,擴大視野,陶冶性情,為日后的創作作準備;司馬遷,壯游時期踏遍大江南北,作實地考察,為寫《史記》收集素材;達爾文,在隨貝格爾號航行期間所搜集的化石和物種樣本,是奠定達爾文日后演化論的重要支柱;近年來流行的“間隔年”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生存技能,增進學生的自我了解,從而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會。《張衡傳》中張衡是個全才,崇文重理,文理兼修。學生熟悉的全面發展的科學家有錢偉長、達芬奇、愛因斯坦等。筆者同時補充了劉定一、上海最牛學生宿舍等表現相似的內容。
四、內涵相同
許多亙古的人生哲理被不同時代不同文人用不同的方式表達,那么,在課文內容中提煉出來的人生哲理,亦是聯系思維的“通道”。如《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傳遞了“人生短暫,宇宙永恒”的感慨,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設置:我們學過讀過的表達相同相似人生哲理的熟悉的詩文有哪些?《赤壁賦》《滕王閣序》《念奴嬌》《臨江仙》《古朗月行》等作品學生均熟悉。又如《庖丁解牛》內涵極其豐富,所傳遞的哲理超越了時代,就這篇課文,筆者設置了問題:“從整個故事或某一情節得到什么感悟?這一感悟可以聯系到別的年代的什么事例?”學生從第一段得到的感悟是“勞動是一種藝術享受”,想到詩經《芣苢》、文革中按四四拍鍘草的藝術家;從庖丁解牛過程得到的感悟是“熟能生巧”,想到《賣油翁》《口技》《紀昌學劍》;從解牛過程還感悟到“按規律辦事,迎刃而解”聯系羊媽虎媽狼爸貓爸鷹爸;從“行為遲”,感悟到慢一點又如何,聯系到一篇時文《萬物從容》,等等。
五、問題討論
有些認識,是經過思考討論才愈加清晰。有些課本內容的問題,教師可以聯系相關的材料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討論。如《寡人之于國也》中有梁惠王移民,剛好這一年春節有個相聲節目提到“山西洪洞大槐樹”,學生訂閱的《博物》雜志上有“山西洪洞大槐樹”及“湖廣填四川”的內容,于是,筆者讓學生將“梁惠王移民”與“湖廣填四川”“山西洪洞大槐樹”進行討論,愈發突出梁惠王的“治標不治本”。學習《蘇武傳》后,學生對蘇武的忠誠認識不一,有人覺得蘇武不值,單于也是中國人。那么,對蘇武的忠誠該如何評價?筆者想起一篇關于應聘時商業秘密的小說,一位工程師去應聘,考題是寫出自己之前公司的商業秘密。除了這位工程師的卷子是空白,其余的應聘者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結果,唯一錄取的,恰是這位工程師。忠誠于自己所屬的集團,一種人格修養,人格魅力的體現。蘇武的忠誠,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可視為對一個集團的忠誠。
綜上所述,利用語文課本內容對學生進行聯系思維訓練,既能令學生享受到舊知與新識橋接的愉悅,也能令他們找到聯系思維的“通道”(如替換要素、定向聯想、內涵相同、表現相似等),還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閱讀動力,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寫議論文時從作文立意的原點出發,順利建立與日常閱讀積累的鏈接,使文思流暢,內容豐贍。當然,這種訓練并非教師的“獨角戲”,所以要了解學生學情,精心設置問題,才能達到預期的訓練目標。
【作者簡介】陳 平(1974— ),女,廣西北流市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