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勝隆 高尚晗 周勝飛 黃艷 丁偉 林祖正 趙士超
[摘要]近幾年隨著我國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辦學理念轉型發展,并效仿德國的應用技術型大學雙元制(一元理論,一元實踐)人才培養模式。然而,很大一部分的高校在轉型過程中人才培養的效果并不理想,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筆者認為,出現這種情況與學校只顧著眼前利益,沒有充分考慮自身的基礎條件而盲目轉型有很大的關系。加上缺乏轉型經驗,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舉步維艱,對所出現的問題也沒有相關的應對措施,造成了學生既沒有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在應用實踐的過程中又缺乏分析動手的能力,在人才定位中處于尷尬的境地。
[關鍵詞]高校轉型;應用技術型人才;雙元制;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2549(2016)09-0030-03
一前言
目前,很多普通院校為了搶奪生源、提高就業率或者響應上級部門的號召進而享受國家的一些優惠政策,正紛紛向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轉型[1]。但有些高校還沒達到轉型的條件,在不顧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情況下強制轉型,會使培養出的學生達不到應有的要求,最終造成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2]。在轉型發展初期,一般普通院校邁出的第一步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根據當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加大對實驗實訓教學的投入、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洽談或者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增加當今熱門的專業。這些方案對高校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轉型發展來說確實是起到關鍵作用,但是,由于大部分高校在轉型前并沒有對其可行性及可操作性進行充分的論證,因此在實行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如缺乏實驗實訓場地、校企合作不理想、教師實踐教學經驗不足,等等,使轉型沒有按照預期的計劃發展,導致了很多方案沒有落到實處,發展到后來連自身的定位都變得模糊不清。
二當今高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1定位不夠明確
絕大多數高校在轉型時對人才培養的定位并不十分明確,導致沒辦法實施細化培養。例如,就機械專業的學生來說,學校的定位是培養設計型人才,還是生產工藝型人才,或者是檢測維修型人才,這些在轉型前都必須要有明確的定位,有的高校就忽略了這一點,他們大多都是以當前社會對某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作為參考標準,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對相應的人才進行著重培養,而這種過于迎合市場的需求進行人才的培養往往會導致所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更新變化,這對于人才培養的質量是極其不利的。另外,當今社會對人才需求變化過快,普通本科院校四年才能培養出一批學生,四年或八年后對某些專業人才的需求是否還是一個上升的趨勢?這些都是很難預料的。所以,高校在轉型時如果對人才培養的定位不明確,人才的培養就會處于被動地位。
2缺乏轉型投入
高校在轉型發展階段的投入應該包含多個方面,例如:針對轉型發展所需的實踐設備的投入、實習實訓場地的投入、師資力量的投入和校企合作培養過程的投入,等等,這些都是高校在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轉型過程中最基本、最迫切也是最頭痛的問題。學校要轉型發展,本身有沒有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資源,政府有沒有政策上的支持,這些都是轉型前所要考慮的問題,轉型規劃制定的前提也必須要圍繞著這些問題,否則就成了空談。有些高校在轉型中的投入非常有限,在實踐教學中靠著幾臺老式設備支撐著,如某些高校的機械專業,學生在數控加工實踐教學環節中,機床沒幾臺,平均十幾個學生占用一臺機床進行實踐教學或加工培訓,而且設備也相當陳舊,加工出的產品精度低,學生在轉型發展中根本沒有得到真正的鍛煉。
3校企合作困難
筆者從對多所普通高校的走訪中了解到,現階段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模式對我國來說仍然難以開展。首先,有些高校在轉型前大多的專業實力不是很強,學生無論在理論水平或動手分析能力上都非常欠缺,學生在企業中的頂崗實習處于被動地位,企業不放心讓學生參與產品的設與開發,主要是擔心學生在產品的初期開發階段會給企業帶來成本的增加。這些企業本身也不太愿意花人力、物力和時間去培養,因為其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學生在短時間內為企業創造利潤,而且要少投入,多產出,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企業只能把學生安排在無技術含量的流水線上作業。此外,由于校企合作培養的大學生流動性大,出于對技術的保密,企業不愿安排學生到一些重要的部門去實踐操作。這樣就造成所謂的校企合作并未在實踐教學環節方面起到預期的作用。
4教師實踐教學經驗不足
由于高校轉型過程中對學生采取半工半學的培養模式,這就決定了教師不僅要有理論知識,又要有實踐教學經驗。教師在轉型過程中對這種突來的轉變會不知所措,因為大部分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都是畢業后就直接到高校工作,很少有在企業工作學習的經驗。而且,教師在教學上的轉變也需要有一個時間積累的過程。因此,怎樣把理論和實際應用有效地結合起來傳授給學生,這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目前,大多數高校為了解決這種師資緊缺的問題,臨時聘請了企業的高工到校教學,但還是滿足不了需求,而且企業人員的理論水平也有限。對于轉型過程中的高校來說,在師資問題上要在短時間內實現順利過渡有一定的難度。
三高校急切盲目轉型可能會帶來的不良后果
1無辦學特色
辦學特色是由學校在辦學中長期積累、總結和改進所得來的,并且已經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而學校的轉型發展不緊扣自身已有的辦學特色,那么轉型后有可能使特色轉向“普遍”化,導致專業實力的下降。例如,如果某個高校轉型前的辦學特色是緊扣地方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而如果轉型后使其專業定位變廣,那么就有可能無法顧及在特定人才上的細化培養,使人才培養走向普遍化,打亂了與當地企業這種對人才“特有”的供需關系,使其不再適應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轉型后不但要保留“別無我有”的特色,還要使“我有”的特色更加鮮明,更能促進專業特色強化與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2學生基本技能缺乏
由于在轉型過程中一味地強調校企合作,強調新型人才的培養,往往忽略了對一些傳統基本技能的培養。例如,對于高校的機械專業來說,傳統基本技能如車工、銑工、磨工、鉗工和焊接等,高校在轉型過程中很少加強學生在這方面的培養,本來學校有能力把學生培養出中級工或高級工的水平,但學生畢業后連初級工的技能水平都達不到。而我國現在許多行業最需要的就是這些工種,例如廣東有些職校學生還未畢業,用人單位就提前與其簽訂就業協議,就因為這些職校非常重視對基本技能的培養,學生技能操作能力強。筆者認為,這幾年很多高校所說的就業形勢嚴峻,其實不是我國的人才飽和,而是高校所培養出的學生在能力方面達不到企業的認可。
3學生無競爭優勢
有些高校為了獲取生源、提高就業率、追求規模等這些眼前利益,在校企合作、師資力量及辦學定位等轉型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強制推行,轉型過程中的人才培養就有可能出現了脫節的現象。比如為了推行半工半學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3],學校在課程改革方面通常會減少一些理論性的課程,增加一些注重應用技術課程,當在與校企合作對學生實施半工培養模式中得不到有效開展時,就會使學生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應用能力上都達不到所需的要求,走入了在理論知識上比不上普通本科兄弟院校,在動手能力上比不上高職高專院校的尷尬境地,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個人能力評價低,學生無專業特長,無就業競爭優勢。
四針對我國當前形勢進行轉型發展的建議
高校要成功轉型,實現平穩過度,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王牌專業先行
學校應優先考慮王牌專業轉型,不要操之過急地全覆蓋。一方面,由于王牌專業自身的基礎好,實力雄厚,轉型時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的投入也相對較少,在轉型的過程中也相對容易找到發展的契機。另一方面,王牌專業轉型后可帶動與之有交叉學科的專業,實現以點帶面,例如機器人專業是一個交叉著機械、電控、數學、通訊和軟件工程等多門學科的專業,如果機器人專業是學校的一個王牌專業,在其成功轉型后便可帶動機械、電控和軟件工程等專業的轉型,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減小專業之間的轉型跨度,又可共享有交叉學科專業的資源,如場地、師資和教學設備等,減小學校轉型過程中的壓力。
2要重視對學生傳統基本技能的培養
高校中的實踐課程如車工基礎訓練、焊工基礎、工具鉗工技能訓練與加工中心技能訓練等,是訓練學生怎么把所學到的理論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是理論與實踐相互驗證的一種體現。筆者就以機械專業中的加工中心操作技能培養為例,簡要說明掌握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加工中心技能操作需要掌握工藝、編程和操作這三個方面,工藝部分又包括材料學、力學和技術測量等;編程部分會涉及到CAD制圖、三維設計建模和數模交換等。加工中心操作技能涵蓋了機械專業大部分的理論課程,學生操作技能水平的高低體現出他們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高校在轉型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學生在傳統基本技能方面的培養。
3要緊扣地方主導產業的優勢
轉型發展要緊扣當地的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使培養出的人才能服務于地方經濟[4],實現專業培養與地方產業的順利對接,滿足當地產業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加快轉型過程中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例如,當地的主導產業有汽車、五金模具、人力資源等,則高校的轉型就相應以汽車專業、機械專業和人力資源管理為主。學校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地利優勢,在轉型中能發揮其專業能力,則必然會對當地企業起到人才支撐的作用,其好處是校企合作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使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能快速地轉化為生產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使半工半學的培養模式得到緊密結合,能使轉型后的專業更具有鮮明的特色,更能適應當地的市場經濟的需求。
4加大實習實訓的投入或創辦實踐生產基地
筆者前面也提到,現在很多高校的實習實訓設備少且相對落后,遠遠達不到教學的需求。而且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有些高校為了應付校企合作的對外宣傳,直接在企業門口掛個校企業合作試點單位的牌子敷衍了事,學生無法真正到企業的相關部門去實習鍛煉。所以,學校在轉型過程中尋求不到企業合作聯合培養的情況下,應該加大實習實訓教學的投入,如加大實踐設備的購買量、租用實訓場地等。如果條件允許,學校還可以針對學生創辦校辦工廠,培養學生設計、研發、生產,再由營銷專業的學生把開發出的產品推向市場,真正實現產、學、研相結合。
5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現在我國對“雙師型”教師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每所高校都有一套自已對“雙師型”教師的認證和要求,但總的來說離不開兩點:一是要有高校教師所要具備的理論水平,二是要具有實踐應用能力。針對高校在轉型初期“雙師型”教師缺乏的問題,學校可以考慮多聘請企業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到校來上課或到校辦工廠進行指導,也可以陸續分派教師到企業去工作學習,有一定經驗后再回校教學。另外,學校本身的教師在生產實踐方面的經驗比較薄弱,而企業的人員在理論教學水平上相對來說也比較欠缺,所以,學校自有教師和企業人員對學生進行交叉聯合培養,也為“雙師型”教師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6政府適當干預,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
政府應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實現雙元制培養,并在政策上給企業一些優惠,如對與高校合作培養學生的企業減少稅收,在項目的招標中優先考慮企業的產品,等等,以這些優惠政策刺激企業與高校的合作,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高校在轉型過程中投入的人才、物力、財力和時間,而且企業對學生培養的質量知根知底,可以根據自身所需的人才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畢業后與之鑒定就業協議,解決人才需求的問題。當然,既然政府給了校企合作一些優惠政策,在校企合作的成果中政府也要進行監督,不僅要對學生的就業率進行監督,還要看就業的質量是否達到要求。
五結語
目前高校在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轉型過程中通常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除了參考德國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外,國內也沒有太多的成功轉型案例可參考,最多就是在實踐應用的培養方面參照職業學校的培養方法,加上很多高校在沒有充分的條件下迎合市場盲目轉型,導致培養出的人才質量不理想,學生就業困難,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筆者對高校在轉型發展中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總之,高校的轉型一定要綜合考慮自身的條件、優勢、環境等因素,確保轉型后能使人才培養的質量有所提升,切勿盲目轉型。
參考文獻
[1]秦瑋.新建本科高校轉型發展中人才培養模式淺探[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4):17-19.
[2]陳永斌.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之困境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38-42.
[3]林明.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及其對我國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啟示[J].賀州學院學報,2014(4):112-115.
[4]黃家慶,何光耀.區域經濟發展轉型與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耦合[J].經濟與管理,2014(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