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彬+蔣婉玲+舒婷+駱知欣
摘 要: 學習型社會強調學習的終身性、全民性和主動性,自主學習能力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并成為影響學習效率的重要指標之一。小學三年級學生正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時期,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強。本研究以姑咱片區寄宿制學校小學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調查法,從與自主學習能力相關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三個維度進行研究,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 三年級學生 自主學習能力 建議和策略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小學三年級學生正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時期,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關鍵期(最佳期)。培養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幫助他們有效建立自我意識、規范自覺紀律,而且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培養獨立性、創造性、約束性等,對學生終身發展、踐行素質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姑咱小學處于藏漢結合部——姑咱鎮,是甘孜州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該校三年級有4個教學班級,共有學生165名,其中男生85人,女生80人,絕大部分學生來自姑咱當地,極少部分來自周邊(如前溪、麥崩等)片區;藏族學生占絕大多數,有147人;98%的學生為農村戶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因此,研究該校三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一、自主學習與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尚無關于自主學習的準確定義。根據福建師范大學博士余文森的觀點,自主學習指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1],特征是主動性、獨立性和自控性,即我要學、我能學和我會學。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龐維國認為,自主學習實質就是“能學”、“想學”、“會學”和“堅持學”的綜合[2]。我們認為,自主學習是與傳統接受學習相對的,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現代化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能力是隨著個體認知水平發展,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擁有并掌握學習活動、獨立完成學習過程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調查法,對該校小學三年級學生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實際回收問卷139份,其中有效問卷124份,回收率92.6%,我們還抽取了部分被試進行個別訪談。
三、結果與分析
(一)學習主動性分析。
主動性是相對于他主性(被動性)而言的,指學生能自發地、能動地按照學習計劃完成學習既定任務,是自主學習的核心和根本屬性[3]。
可以看出,約一半(46.77%)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制訂計劃,約1/3(29.03%)的學生不能連續地制訂計劃,約1/4(24.19%)的學生是從來不做學習計劃或者在老師或家長要求下被動制訂計劃,是缺乏主動性的;經常能預習新課的占51.61%,有時能預習占48.39%,兩者差異僅3.22%,但這種差異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縱向來看,對比制訂學習計劃和預習新課,預習新課比制訂學習計劃更能被學生接受,甚至不存在從來都不預習的情況。因此,制訂學習計劃需要引起重視。
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觀點認為: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取知識,并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建構其知識體系[4]。可見,學習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而制訂學習計劃和課前預習則是培養其主動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學習獨立性分析。
獨立性是學生在意識的支配下獨自完成某項任務,促使學生形成成就動機和積極的認知探索欲。
三年級學生選擇和父母一起學的百分比為8.06%,和伙伴一起學的占了62.10%,而獨立學的百分比僅為29.03%,即學生對他人的依賴性較高,獨立性需要提高。從第二個問題可以看出,學生遇到學習障礙時,自己思考,再尋求(網絡或大人)幫助的意識已經普遍具備,百分比為79.03%;不思考便尋求幫助、隨便寫一個答案及直接空著所占的百分比分別為13.71%、4.84%和2.42%,說明學生自己思考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獨立解決問題能力較強,已經初步意識到學習需要對信息感知、注意和理解,體會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是符合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
(三)學習自控性分析。
自控性指一個人對自身的沖動、感情、欲望施加的正確控制。
其中“不去,我的作業還沒有完成”為90.32%,“我很想去,可是家長不同意”為6.45%,“不管作業,先去玩”為3.23%。調查結果表明,該校三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意志自覺性,擁有一定的克服外界誘惑的能力,對自控學習有了一定的認識。
根據問卷結果可以看出,姑咱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經初步形成,自控性、主動性及獨立性方面總體表現良好,但體現主動性的“制訂學習計劃”方面、體現獨立性的“平時和誰一起學習”方面則需要培養和提高。另外,從對個體被試訪問結果來看,統計結果和問卷結果吻合。教師們普遍認為:三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制訂計劃、課前預習、獨立完成作業等方面,這與問卷調查的結果是吻合的。
四、相關建議
(一)要求學生制訂學習計劃。
小學三年級學生對學習計劃的概念較為模糊,很難實施并堅持,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學習計劃,加以實施監督,定期進行檢驗,對學習計劃得以完成者可以給予一定獎勵,施以正強化,伴隨這種積極刺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實現學習目標,增強自我效能感。
(二)重視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能讓學生上課時緊跟思路,檢驗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根據華生的刺激-反應學說,教師可以采取對預習檢查的必要強制措施,如家長簽字,短信反饋等,對學生的課后預習行為形成刺激,進而轉化為一種習慣,從而促進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與發展。
(三)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養成獨立學習習慣。
獨立思考是獲得獨立人格的唯一途徑。從調查數據來看,三年級學生對他人較高的依賴程度是不利于自主學習能力養成的。父母應該從小就給子女灌輸獨立、自立的思想,從簡單的家務入手,進而過渡到學習上。在課堂上,教師更要有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不要將現成知識和盤托出,而要注重啟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余文森.略談主體性與自主學習[J].教育探索,2001(12):32.
[2]余文森.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J].教育研究,2004(11):27-28.
[3]耿丹.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3.05.
[4]沈德立.小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44.
本文系四川民族學院大學生科研項目《姑咱片區寄宿制學校小學三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