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光
?
原材料采購與使用的成本控制
李志光
摘要:企業加強原材料采購與使用的成本控制是企業加強經營管理、轉換經營機制,制造生產成本低價格適中的產品以及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管理手段。面對我國經濟下行以及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的壓力,企業加強原材料采購與使用成本的控制,從生產的源頭進行成本控制,保證企業利潤的獲得以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顯得極其重要。然而一些企業在原材料的采購和使用上存在諸多的問題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利潤空間受到壓縮,我們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剖析,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式,以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關鍵詞:原材料;采購與使用;成本控制
伴隨著迅速發展的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一個企業若想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并不斷壯大,對于企業的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等環節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競爭已經延伸到企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然而企業要想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必須優先考慮的是成本領先戰略,正如邁克.波特在《競爭優勢》中所說,企業三種基本競爭戰略最普通的即為成本領先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對于任何行業的企業均是適用的,而成本領先戰略最直接的方式是產品的生產與原材料的供應產生良好的聯系。對于我國制造業目前面臨嚴峻的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挑戰,一些制造業的采購成本已經高達總成本的75%以上,嚴重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獲得,所以說企業對于原材料采購與使用的成本控制尤為關鍵。目前大多數企業在原材料采購過程中均存在采購性價比不高、采購質量低下,運輸成本控制不足、采購回扣等現象,在原材料使用過程中存在選材不當、浪費材料、不計成本使用材料導致成本上升等問題,所以我們就對這些問題存在的根源進行深入的剖析,并利用現代化工具、監督、體制改變等方式來對其進行改變,力求有效控制企業原材料的采購與使用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
(一)采購過程中基本成本把控不足
我們將采購原材料的基本成本分為采購價格、采購質量和運輸成本,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產品的成本。然而企業在這些成本的控制上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采購過程中沒有標準的原材料價格評估標準,對原材料的采購沒有進行大范圍的調查與對比,在價格方面沒有一個全面準確的認識,造成原材料購買價格的不合理或者是無法以最小成本買到最合適的原材料;第二,對于原材料的質量和實際使用過程中是否完全滿足產品生產的要求沒有事先進行試用和評價,可能出現采購原材料的質量不高或者是不能較好的滿足生產需求等問題,進而導致產品生產效率的下降;第三,原材料的供應鏈體系建設不完備,并且運輸過程中的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造成在運輸過程中成本的增加甚至原材料遭到損耗而無法挽回損失的情況,極大地增加了原材料的采購成本。
(二)采購發票的稅金影響以及回扣現象嚴重
企業在原材料采購過程中對于開具的發票需要繳納一定的增值稅,這些稅費中某些可以做進項抵扣,而某些不得抵扣,而且不同的賬面處理方式會使得所繳納的稅費有所差別,比如運費發票按11%抵進項稅,而從“物回”購買材料的發票可以按照10%抵扣進項稅,所以企業在采購過程中財務處理方式的不同會直接影響企業的采購成本;另外采購過程中的采購回扣現象極其嚴重,某些采購人員私自串通供貨方抬高采購成本,自己從中謀取私利,甚至有些采購人員收取高達10%的采購回扣,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隱性成本,嚴重損害企業的經濟利益,所以采購回扣現象是采購成本虛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原材料使用方法不當
合理高效地使用原材料進行生產可以較為有效的減少原材料的使用,降低企業原材料使用的成本,然而企業員工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諸多原材料使用不當的行為,其一,某些員工由于專業水平不足或者是因為企業生產方式交代不夠不清楚,盲目的選取不恰當的原材料進行生產,導致產品質量下降甚至產品不合格直接報廢,造成原材料的極大浪費;其二,由于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員工在生產過程中不會切身考慮企業的利益,導致原材料在使用過程造成不必要的損耗和浪費;其三,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過分追求質量的完美而完全不考慮原材料的成本和使用數量,在過分追求質量的同時造成成本上升。
(四)生產銷售體系不完善導致原材料庫存較高
原材料庫存較高,導致某些原材料長期放置,逐漸損耗,增加庫存的成本,這也是造成原材料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某些制造業企業的生產技術較為落后,生產能力嚴重不足,但又無法對生產數量進行準確的預估而大量購入原材料,造成原材料長期無法得到使用;二是因為企業銷售部門業績低下,造成企業在銷售端產品嚴重積壓,企業不得不減緩生產,造成原材料無法按期使用,導致庫存變高;三是因為企業的生產方式以及產品結構不合理,一些企業不具備較強的大數據分析能力,無法準確判斷市場動向和消費者偏好,生產的產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導致生產停滯原材料庫存增加,造成成本的上升;四是原材料庫存管理不當造成原材料受到磨損或被偷竊、挪用,以上這些均造成原材料使用成本的上升。
(一)加強采購價格、質量、運輸成本的控制
第一,著力培養采購人員的能力,讓其及時學習采購方面的相關知識,分析整理原材料采購方面的市場信息,實時掌握供應商的信息和價格波動,并培養一定的采購談判技巧,把采購的價格壓到最低,盡量貨比三家以最低的采購價格采購原材料;第二,雖然采購質量與采購價格呈正相關,但是企業需要不斷整理市場信息,并對各個供應商的產品參數進行對比,并通過試用來評估原材料的質量,爭取在價格相當的幾家供應商中選取質量最優的一家,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第三,切實加強原材料采購的進度管理,對采購的流程進行優化,避免原材料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這就需要與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需要加快原材料運輸速度,但是在加快原材料運輸速度的同時還應該控制運輸成本,運輸過程中避免原材料的過度損耗或者遺失,對運輸過程中的費用支出建立嚴格的控制機制,避免運輸過程中的不必要支出。
(二)合理開具發票以及杜絕采購回扣行為
對于稅金的繳納針對于發票所列支會計科目的不同繳納的稅金有所不同,所以合理的開具發票對于降低成本極為有效。第一,合理利用國家免稅政策,比如企業在采購過程中所發生的運輸費有11%的進項抵扣,所以采購時必須向運輸單位索取相應的運輸發票進行進項抵扣;第二,打好時間差,根據企業的實際收支情況來定開具發票的時間和發貨的時間,可以加強企業的資金周轉,有利于企業成本的控制;第三,善于運用稅率的點差,對于采購時發生的發票外傭金通過合法的方式進行有效避稅,降低成本。而對于采購回扣現象,可以從下面幾點著手解決,第一,建立原材料采購預算制度,通過對市場行情的分析準確把握原材料的價格變化,做好嚴密的成本預估工作,對于小件的原材料應該建立詳細的清單,并進行價格預估,保證采購價格的透明;第二,嚴格規范采購資金使用標準,盡量采取集中采購集中出賬的方式,減少采購次數和采購環節,減少回扣可能發生的次數;第三,對供應商建立激勵機制,對于優惠的價格企業給于額外獎勵,避免其與企業員工聯合操縱價格;第四,加強員工職業道德培養,對員工也實行采購激勵機制。
(三)規范原材料使用方法,提升原材料使用效率
首先切實培養企業員工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一是對員工進行詳細講解產品的生產流程,對于原材料在生產中的作用進行說明,避免出現選材不當影響產品質量行為的出現,二是定期進行員工專業素質考核,對于考核不過關的員工重新培訓專業技能,三是將生產線分為若干小組并任命小組長,小組長負責生產的日常檢查和糾正,并對原材料的使用不當負直接責任;其次,企業應兼顧質量與成本,建立收益預估模型,對原材料的投入和產出進行評估后選擇最優的原材料投入量,避免原材料的過分投入;最后,建立激勵懲罰機制,促使員工在生產中為企業節約成本,比如生產一堆產品預估原材料使用費用為500元,在嚴格保證質量的情況下,若使用費用超過520元,則超過520的部分由員工自己承擔一半,500-520元每月獎勵,若控制費用在500元以下,則結余的部分一半歸員工所有,但是一旦發現偷工減料造成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則加倍重罰。
(四)完善產業體系,控制庫存
一個完備的產業體系可以幫助企業節約大量的成本,其中就包括原材料使用成本。第一,加強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增強企業的生產效率,對自身生產能力進行客觀的預估,保證原材料使用的連貫;第二,加大企業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力度,形成高效的產業體系,促進原材料的供給與流通,避免庫存過高;第三,加大原材料庫存的管理力度,定期對庫存原材料進行檢查和清點,保證原材料的質量和數量,通過對庫存原材料的保護可以更加有效的降低原材料的采購成本。
企業在原材料采購與使用成本的控制上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企業應該更多的貼近市場,增強市場的風險意識,不斷改進財務處理方式,不斷進行管理方面的創新,達到對原材料采購與使用成本的合理控制,進而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楊向陽.論原材料采購供應中的質量及成本控制[J].價值工程,2013(34).
[2]江潔星.淺談加強餐飲企業原材料成本控制管理[J].現代商業,2012(26).
[3]劉建新.公路工程施工現場材料計劃管理與成本控制[J].中國集體經濟,2015(30).
(作者單位:桂林市啄木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