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春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滲透和推進,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廣泛的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初中數學既是一門基礎性課程,更是一門應用型學科。而任務型教學法作為新課程背景下開發的一種新型教學法,將這種教學方法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堅持利用教師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輔以諸多要素改造、重組原有的學習經驗,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面積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效率。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任務型教學;實施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任務型教學模式就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自身的認知主體作用,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教學中只起到組織、引導、促進、控制和咨詢的作用。任務型教學法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教學理念,更適用于新課程下初中數學教學,將傳授式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主動探索,保持一種積極熱情的狀態。
一、新課改下任務型教學實施分析
1.任務型教學的涵義
任務型教學是教師以具體的教學任務來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而完成任務的教學法。從定義中不難看出,任務型教學的中心是任務,即學習過程是緊緊圍繞任務而進行的;其次,教師的引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學習過程是以學生自主的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合作來進行的探索過程;最后,任務的完成即學習目的的達成。任務型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對數學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符合初中學生的發展特點。
2.任務型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1)以任務的完成為學習過程的核心。傳統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而任務型教學以任務為中心,以學生合作的形式來完成任務,在時間和學習方式上得到了較大改變。如在《分式的乘除》教學中,教師首先提供一個例題,讓學生分析其解題思路,然后進行交流討論,總結出分式乘法的規律后,教師再用相關例題來對學生進行訓練。這個訓練過程就以任務的形式進行分配,學生完成了教師分配的任務,學習過程結束,而沒有完成的則可以放到課后進行。在完成過程中,教師始終以指導者的角色分配到各個小組中進行指導,為學生釋疑解惑。
(2)將課堂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任務型教學中,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以生活實例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如在教學《正數和負數》的內容時,教師引入正負數的教學就以海拔、盈虧、比賽勝負、天氣預報等實際生活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從而了解正負數的表示方法。
(3)注重結果而看清形勢。即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注重學生以何種方式去完成任務,而注重學生完成任務的結果。正如《分式的乘除》教學中,學生可以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也可以小組成員各自先解題,然后綜合,而最后的考核是按學生完成任務為標準的。
二、新課改下任務型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施原則
1.任務階梯型原則
教學過程是按照由簡而難的順序而逐步展開的,這也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任務型教學的實施提供了的基礎。因此,任務型教學的應用就需要在學生完成當前任務的基礎上提出新的任務來促進學習。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和表示基礎方法上來引導學生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首先教師讓學生在自己準備的紙上畫出一個角(這個角不論大小),然后將其剪下放在原三角形上,討論發現了什么?接著再以此為引導,讓學生交流討論“如何來驗證兩個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利用什么方法能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但學生在交流討論有了一定發現上,教師及時引導他們認識到兩個三角形有兩邊和他們的夾角全等的時候,兩三角形全等(簡寫:邊角邊或SAS);再讓學生返回到畫圖過程中用此定理來進行畫圖,最后再進行圖形驗證。在此過程中,第一次畫圖是讓學生感受全等,討論交流的任務是讓學生發現規律,總結是對定理的概括,再次畫圖是反證過程,最后的圖形判定是應用過程。
2.任務中心原則
即課堂教學要緊緊圍繞任務而展開,學生的學習也應緊緊圍繞任務而進行,任務的制定需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而進行。如在教學《二次根式》的內容時,教學目標之一為“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那么任務就應該圍繞這一目標而進行。教學中,教師首先以問題“什么是二次根式,如何判斷二次根式?”來引導學生自學教材,然后總結出二次根式的特點,再給出例子讓學生判斷(這即任務)。接著再學習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質。任務中心原則是為了突出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而提出的,它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來完成任務,通過對任務的完成來達到學習目標。
3.以做促學原則
即在任務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要以任務來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實踐,通過實踐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問題能力和操作技能。如在《多邊形及其內角和》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做多邊形、度量多邊形內角和、討論多邊形的內角和等活動來促使學生總結出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公式。整個教學過程在活動中完成,學生的學習活動變成主動的做和探索過程,不再是被動的完成學習目標,而是積極主動完成自我的任務,課堂教學效率隨之提高。
三、新課改下任務型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深入研究教材內容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以任務型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因此,教師在實施任務型教學之初,就應對教材進行研究,在充分考慮教材知識性的同時兼顧其應用性來確定實施的內容;同時,要根據學生情況而設計出與之相適宜的任務來促進學生完成。如《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學中,教師在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以“超市打折、服裝店促銷、施工問題”等實際任務來引導學生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去解決實際問題;但在選擇任務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施工問題接觸太少,教師就應考慮剔除施工問題而以“超市打折、服裝店促銷”問題為主,因為此類問題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2.提供實施任務的條件
任務需要得到完成就需要一定的準備條件。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供一定的素材、工具和課外實踐等都能有效的促進學生順利地完成任務。如《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不等式》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來解決“超市打折、服裝店促銷”等問題,那么,課前讓學生去了解超市的打折情況這一環節必不可少。在這一個過程中,教師還要以問題和具體的任務讓學生的準備活動做得更加充分。如有兩家超市,其中一家是“滿100元以后超出部分打九折”,另一家是“滿50元以后超出部分打九五折”,教師提出問題“哪一家更劃算?”當學生通過調查后,在課堂教學中再來討論這些問題后,問題變得具有真實性,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促進學生有效的解決問題。
3.確定結果及評價
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要對其結果進行評價,評價方式要注重在鼓勵的方式上進行引導。鼓勵是對學生的成果進行激勵,而引導是婉轉地指出學生的不足并以一定的方法來引導他們去解決問題。這一做法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滿足感,找到自己的不足,為繼續能力和改進打下基礎。
總之,在任務型方法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更新教學觀理念,從傳授者的角色過渡到設計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通過對任務的設計和指導,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去學習知識、形成技能,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加法.淺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任務設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09年11期
[2]汪旭燕.初中數學教學中任務型預習單的設計與運用[J].理科考試研究.201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