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英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
“互聯網+教育”形態下高職商務英語翻譯課程的職業能力培養研究
朱英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摘要]高職學校的課程改革十分必要。課程改革尤其要突出課程的職業化特征,以便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專業化和職業化人才。文章通過分析高職學校商務英語翻譯課程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教材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改革,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實現學習方式交互協作化,為社會培養出具有一定職業素養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 職業能力;人才培養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8.216
1高職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蓬勃發展,然而,由于高職門檻的降低,使得商務和國貿專業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課程改革進程緩慢的問題凸顯,學生具備的職業能力與各個行業相關崗位的要求并不十分匹配,而對于學生職業能力結構體系的整體構建還不成熟,所培養人才不能很好地滿足特定崗位的需求,導致畢業生就業競爭力不強的局面。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外向型企業對從業人員的英語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能力中,學生的翻譯能力往往最難獲得,因此,加強“商務英語翻譯”課程建設,著力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
目前,“商務英語翻譯”課程建設比較落后,究其原因,有主觀、客觀兩個方面。①在主觀層面,一些高職院校對該課程存在認識誤區。在英語教學界內部,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高職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學習時間有限,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不能達到作為一名翻譯的水平,也很少有人會以翻譯為職業,因此,在商務英語專業中沒有必要開設該課程。②在客觀層面,“商務英語翻譯”課程建設與改革難度較大。由于該課程不如工科類課程那樣,能夠具體地與企業相結合,理實一體化的教育教學理念也難以實現,而涉及的知識面與能力又更加復雜,因此,造成該課程改革進展緩慢。同時,高職類學生相比本科學生而言,缺乏社會實踐平臺和機會,以及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訓練,導致學習內容與企業業務實際操作脫節。
2問題的解決措施和對策
2.1課堂教學的職業化
在英語翻譯教學的實際中,對話教學方式是教師們經常會用到的一種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拉近教師與學生們之間的距離,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最大程度上輔助學生掌握好英語學習的關鍵內容,培養他們相互交流的意識,促進他們的溝通進程。通過將普通生活中利用到的英語交流內容轉化為專業的職業英語表達,目前的高職高專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書本上所包含的學習內容主要分為企業組織機構介紹、產品說明書、廣告、商務信函、合同,等等,所涉及的內容比較職業化。雖然其中涉及一些廣泛使用的商業用語,但是這些完全不能夠適應學生將來工作的所需,涵蓋內容還是不夠廣泛。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教師們可以通過專門性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來對學生們進行培訓,為他們將來的工作崗位提供專業對口的專門性人才。
2.2學習內容的職業化
針對涉外企業相關崗位所涉及的翻譯任務,全面確定教學內容。
(1)對國際貿易工作流程的相關崗位翻譯職業能力和翻譯任務進行分析。國際貿易工作中對翻譯能力有需求的主要是策劃人員、行政助理以及業務助理崗位,翻譯任務包括筆譯和口譯兩個方面,策劃人員的翻譯任務包括公司名翻譯、企宣資料翻譯(包括企業網站翻譯、企業簡介翻譯、產品說明書翻譯、廣告翻譯);行政助理的翻譯任務包括名片翻譯、會議口譯和陪同翻譯;業務助理翻譯任務包括商務信函翻譯、商務單證翻譯、商務合同翻譯、陪同談判。
(2)通過分析勝任上述崗位所必須具備的翻譯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形成相應的課程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應加強課程內容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解決傳統學科體系中課程內容與職業工作不匹配、課程理論與實踐梯度不合理以及整合程度不足等問題。高職教育要以實用、夠用為原則確定課程教學量從高職學生的實際基礎和培養目標出發,本著“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確定課程教學量。[1]高職院校培養的不是職業翻譯人員,而是具有對特定情況下的特定內容進行信息傳達和翻譯能力的商務從業人員,應根據具體的崗位把握確定教學內容,不能過于追求知識的全面性。翻譯等領域并不是高職商務英語的主要目標,要以實用夠用的原則建構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
2.3“互聯網+”背景下學習方式交互協作化
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了“互聯網+”這一概念。李克強總理指出,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在此雖沒有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互聯網+教育”產業,但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是首次提出,并把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發展等都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可以預見,未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加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將更快地與傳統產業相融、相生,“互聯網+”是用互聯網思維、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改造的結果則是新行業形態的出現。“互聯網+教育”是未來教育行業發展的趨勢和必然選擇。在現階段大量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利用“互聯網+教育”如何培養專業人才方面正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將慕課與“一屏多顯”技術相融合,建設基于“互聯網+”的云教室,在未來的高職商務英語人才培養上是大勢所趨。
由于互聯網資源的不斷發展,英語教學模式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變得更為多樣化: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體、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不論是從理論基礎還是從實際的運用上看,力求找準利用互聯網英語資源與學生創新學習的結合點,充分利用互聯網英語資源,創造性地探索和開發構建起更加有效、完善的新型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的把高職商務英語教學與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或互聯網移動技術整合起來,建立互聯網英語學習平臺,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雙向互動,了解彼此的動態及相關信息。同時建立課外自主學習與課內互動學習二者交互作用基礎上的一種混合教學模式,實現課內正式學習方式與課外非正式學習方式相結合,課內教師講授式教學與學生自主式學習相結合,課堂教學中的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相結合,教與學過程中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教學內容上實現英語語言知識與英語翻譯技能相結合,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學質量,英語學習更加高效化,不再局限于課堂與教科書,而是開放式的、自由式的、便捷式的學習。這種雙向互動形式多種多樣,有文字性交流、音頻式交流、視頻式交流等,將教師、同學、教學資源、教學設施四種因素構建成一個整體的網絡系統,在這個系統里,彼此之間都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協作、互相競爭。[2]
3結論
因此,課堂改革必須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實現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充分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讓學生既具有英語翻譯課程知識系統的,又了解翻譯行業和相關行業的前沿性要求,成為一名有一定職業素養的實用型、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韓敏.高職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教學做一體”教學模式探索[J].職業與教育,2011(8).
[2]王盈秋.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0(11).
[作者簡介]朱英(1986—),女,浙江紹興人,紹興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