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摘 要: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深化,歷史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模式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本人從事高中歷史教學多年,雖然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但對于如何上好高中歷史課,如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如何創建有效、高效課堂,如何讓學生既從容面對高考又終身受益,一直是我思考并努力的方向。對此,我結合自身實踐、摸索、思考形成了一些粗淺認識,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有效;教學目標;學習興趣;創新思維;設計情境;師生互動;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026-01
一、三維目標定位,明確教學方向
我們生活的世界縱看是歷史,橫看是社會,歷史教育應該是服務于我們生活與人生的教育。所以,對于歷史教學的歸宿: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如何培養“人”、“人才”,“人”是根本,“才”在其次,不能本末倒置。也就是說我們教學最終目標是為了服務學生認識自己、更好地成長和生活并指向青少年學生的心靈和思想世界。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學生經受挫折和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所以在三維目標中,我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為重要。當然新課標中確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同樣是我們教學活動的核心。這就要求我們既重視必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又重視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既關注發展學生體魄的健康,又重視學生高尚人格的養成;既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又兼顧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真正融“知識與情感”教育的高度統一。教學目標的定位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實基石。每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要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次、有梯度的具體化設計,這樣既可避免教師教學的隨意性,也可明確學生學習的任務。真正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二、激發學習興趣,激活歷史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打開智慧的一把鑰匙,是學習的強大動力,所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踐證明只有喚起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學習的欲望和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從歷史學無所不包,無不涉獵的角度說,對于教師要有很高要求,除具有扎實的歷史專業知識的基礎外,還要廣泛涉獵其他各科知識,歷史教師的素質既專業又廣博,只有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來、游刃有余,同時教師要有很強的表達能力,語言要生動幽默,富有感染力。
其次,教師的教學設計要貼近學生,能引起學生共鳴。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并不難學,歷史就在身邊,歷史是自己人生成長好伙伴的時候,才能激發出學習、探究歷史問題的欲望。那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盡量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歷史素材或從歷史中摘取一些生活化材料。比如說歷史上今天是什么樣的?名人在和學生同齡時,是什么樣的呢?利用鄉土歷史,各種紀念日,熱點新聞激發興趣。
再次,創建情境又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歷史教學中創設一個個相對真實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身置其中,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我們可以聯系生活展現情境,運用事物演示情境,借助圖畫再現情境;播放音樂、視頻渲染情景,還可用生活內容促進體驗,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在學習體驗中鞏固了知識,獲得了溝通能力。
第四,要創建良好師生互動關系。當學生與教師建立良好的關系時,就會產生學習的積極性。“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建和諧、寬松、平等、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給學生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學生雖會答錯、不會答,乃至會發表一些奇談怪論,教師不但要允許而且應鼓勵,關鍵是正確引導,使學生體驗到一種收獲的快樂和成功的愉悅,師生相互協商,共同探討,這樣才能使“教學相長”。
三、教學方法多樣性,培養創新思維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只有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記憶性課堂教學中,只要求達到識記,了解層次的知識。教師可采用講授法、談話法和閱讀法等,但要盡量避免教師講,學生聽,“有教無學”的弊端。在思維性歷史課堂教學中,要達到理解、領會層次的內容。教師可選用討論法、合作探究法和啟發講授法等。教學是雙邊活動,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的實踐能力。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環境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我校積極參與課改,主要進行了以下實踐和嘗試:首先:利用假期學校老師集中分組精心編寫導學案,包括學習目標、預習任務、自主訓練。其次,課堂上分組教學,師生對話,合作探究,既有讓學生匯報學習成果,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通過探究,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再次,通過課后布置作業檢驗學習成果。作業布置要突出有效性,既有基礎題,又有本課涉及的高考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師及時點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新史觀多角度解讀歷史都會很好的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作為教師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必須密切關注史學動態,及時了解史學研究最新成果,將其中已達成共識的定論及時地引進自身的教學之中。
四、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有效性
歷史是人類過去的實踐活動,具有不可重演性,適當地、適量地采用現代化多媒體進行教學,效果要比“書本+粉筆+黑板+地圖冊”好得多,多媒體技術既能產生直觀,生動,形象的聲像效應,又能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歷史概念,歷史材料,歷史事件變得具體直觀,具有感染力,使得歷史教學活動充滿魅力。課前,教師按照新課程的理念、教科書的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制作成課件,服務于我們的教學。就內容設計而言,既可以是講述性的解釋說明,也可以是情景模擬,還可以是問題探討。將影視資源用到課堂,讓學生帶著問題與任務去觀看影視材料,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真正達成學習目標,引領學生帶著一種認真的探究精神去觀看、判斷、批評、體會、感受,使實效最大化。
結束語:在新課改下,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我們一線歷史教師去探索,完善。如教學內容如何整合、優化、取舍,如何順著學生的思維去設置具體問題,如何挖掘學生的潛力和提升自信……這也會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動力。在“思”中學習,在“改”中探索,應當成為我們教師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