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寧
摘 要:論文概述了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歷程,并對現狀進行總結。針對現狀提出問題,并思考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智慧圖書館;演進;現狀
智慧圖書館的重要特點是集成、感知(位置、行為、心理)、互聯互通,從另外一個層面而言,智慧圖書館是計算機移動網絡等技術普遍發展之后,落腳到圖書館日常業務中的實踐應用。改變原有的繁雜的、不方便的模式,讓一切變得簡單。
一、智慧圖書館的演進
(一)第一階段:一站式檢索
智慧圖書館的最早實踐來自于2001年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的“Smart Library”圖書館聯盟,旨在提供一站式檢索服務,即跨平臺檢索。2001年10月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立圖書館建立了“智慧的圖書館網絡”,并將物理設施和虛擬社區也納入形成一個集成系統。這種一站式檢索的嘗試,奠定了智慧圖書館集成的特征。
(二)第二階段:移動互聯技術和無線射頻技術的引入
在實踐上2002年,新加坡圖書館在全球范圍內首次應用RFID技術。2004年,張厚生等發表的論文“圖書館服務的無 線技術一RFID的應用”,首次介紹了RFID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
在理論研究中2003年,芬蘭奧盧大學圖書館館員艾托拉在人機交互移動設備國際研討會上發表《智慧圖書館: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指出“智慧圖書館”(Smart Library)是一個不受空間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首次談及智慧圖書館最簡單的感知功能——位置感知,且引入移動互聯技術,讓智慧圖書館不再受到空間的限制。而RFID圖書管理系統和移動圖書館也正是我國智慧圖書館發展最為成熟的兩種產品,移動圖書館幾乎得到了全面推廣。
(三)第三階段:數據挖掘等理念的進入
隨著“感知”派學者對智慧圖書館感知能力的強調,希望智慧圖書館做到全面感知,不僅是位置還包括感知讀者的行為以及心理狀態提供精準服務。利用用戶行為中產生的結構化或者半結構化數據整合,挖掘分析,提供針對性的用戶服務。這種理念是智慧圖書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后的必然結果,所有的建設都指向服務,精準細分的服務是所有領域共同追求的目標。雖然仍然處于理論階段,電腦端和微信端的用戶身份認證等數據已經在為未來的重要一步打下基礎。
二、智慧圖書館在圖書館業務中的體現
各圖書館自身發展狀態的不一致,導致其智慧圖書館的引入不盡相同。公共圖書館以及大型高校圖書館的發展總是走在前端。近年來這些圖書館,最為突出的圖書館建設風潮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RFID圖書管理系統
資源建設的最大沖擊,無非是RFID射頻技術的引入物理館藏資源建設環節,取締了傳統條形碼的地位。利用RFID技術實現圖書的自助借還、盤點、查找、定位、順架、分揀等一些列基礎性工作。在實踐應用中,廈門集美大學誠毅學院于2005年底開始籌錢,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RFID館藏管理系統的圖書館;2006年深圳圖書館新館將RFID標簽和閱讀器應用到圖書館的文獻采訪、分類編目以及圖書的流通、典藏和讀者證卡等各個環節,徹底取代了傳統的條碼、磁條等設備。讀寫慢、識別距離短等缺陷限制了高頻技術的使用和發展,大型圖書館并不太適用。
(二)移動圖書館建設
移動圖書館是通過客戶端向讀者提供除傳統紙質借閱外的多樣化的可移動信息服務應用,幾乎涵蓋了圖書館的全部功能并同時延伸了實體圖書館服務,使讀者不收時空限制享受服務。魏群義等人13年的調查中就發現39所985高校中有20所,31家省級公共館中有17家開通了移動圖書館服務。隨著微信的發展壯大,各館還開通微信公眾號或服務號,其中大都與移動圖書館對接。移動圖書館的推廣,讓圖書館服務范圍延伸,形式和內容更加多樣,為宣傳推廣提供了更易獲取的途徑。
(三)其他應用
RFID和現代通信技術的使用對圖書館的創新變革帶來很大變化。而一些應用面較小的技術同樣影響著圖書館業務。二維碼被視為最典型的一項,利用二維碼管理圖書附帶光盤信息;推出二維碼電子借閱機,對移動圖書館和電子圖書進行下載利用;利用二維碼實現讀者身份自動識別和書目查詢等功能利等,都是圖書館充分利用二維碼功能的體現。知識發現系統更是智慧圖書館對一站式檢索系統的進一步集成完善,也是更緊跟時代潮流的一種服務精神以及面貌的展現。
三、智慧圖書館使用中的問題
(一) RFID技術使用的問題
1.資金成本太高。前期一次性投入主要為閱讀器、電子標簽、安全門禁設備、標簽轉換器、自助借還設備、硬件系統設備和中間應用軟件設備。以100萬館藏的中小型圖書館為例,原有館藏的電子標簽轉換也是一筆不菲的投入。RFID電子標簽的價格高于傳統磁條條碼的價格,每年不斷購入新書,RFID電子標簽的投入也將持續增加。對很多圖書館而言,自助借還系統的使用并不意味著人力投入的減少。就中小型圖書館而言,使用RFID進行編目管理經費投入仍然是最大的問題,這也是阻撓中小館實現業務智慧化的重要原因;就大型圖書館而言,現有館藏的標簽化工程巨大和投入產出效率仍然是尚在猶豫的重要原因。
2. RFID的標準多樣
RFID分為HF和UHF兩種,領頭羊作用下使用HF的圖書館更多,在RFID發展相對成熟之后使用UHF的圖書館相對更多。HF和UHF之間的數據遷移,以及使用同樣頻段標簽的不同公司之間的交互仍然處于研究階段。
(二)智慧化程度有限
圖書館的智慧化都體現在相對微觀的個別工作環節改善,真正的智慧化管理集中控制還沒有實現。且這些智慧化實踐都體現在提供用戶服務方面,對于圖書館內部工作業務的智慧化理論和實踐相對較少。用高科技展現服務工作的效率和親切感。圖書館對高科技信息設備的重視性不是以計算機容量和數量的多少來衡量,難得的是利用高科技的能力展現圖書館的服務性。基于大數據和數據挖掘理念的精準細分推送以及服務應當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努力的重點。
參考文獻:
[1]Capital smart library[EB/OL].http://smartlibbibliogen.Bibblioottawalibrary.ca/intro-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