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沙妹 衷明華


摘 要:手持技術是一種先進的實驗系統,它可以將理科教材中的實驗和學生的實驗結合起來。在人教版必修2化學能與熱能教學中,有三個實驗現象不明顯,熱效應很難通過普通儀器測量,因此,運用手持技術來測量化學能與熱能中的三個實驗,并將數據投影出來,操作簡單,數據豐富,圖表直觀明晰,從而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手持技術;化學能與熱能;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為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第一節“化學能與熱能”的第2課時。化學能對人類的重要性決定了本章學習的重要性。在初中化學中,學生從燃料的角度對“化學與能源”有了初步認識,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學生將從科學概念層面和定量角度深入地學習。因此,本章內容既是對初中化學相關內容的提升與拓展,又為選修“化學反應原理”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手持技術,是由數據采集器、傳感器和配套軟件組成的定量采集和處理數據系統,能與計算機連接完成各種后期處理的實驗技術系統。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引入手持技術,能促使學生了解先進的科學技術,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
二、學情分析
在初中,學生知道化學反應能夠制造新物質,知道某些具體反應是放熱或吸熱反應,通過高一上學期實驗課的訓練,學生有一定的實驗觀察和動手能力,但實驗現象的表述能力還需提高。學生對生活現象熟悉但好奇,渴望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以熱水袋爆炸視頻作為課的開始,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形成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掌握化學反應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的判斷方法;了解多功能手持分析儀的使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投影的實驗數據圖,學生感受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形成吸熱和放熱反應的概念;通過多功能手持分析儀的使用,會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化學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通過新聞視頻進一步培養學生關注新聞、關注社會的習慣,進一步養成辯證看待與化學能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的習慣。
4.教學重難點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化學反應吸熱和放熱的原因及判斷方法。
5.教法分析
本課在“雙主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下,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與實驗促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法。
6.學法分析
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在教師情境教學法引導下,利用“雙主互動式”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實驗、觀察、總結。
四、教學流程
采用“雙主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五、教學過程
[設置情境]播放新聞視頻——2014年12月5日,廣東一戶人家在為電熱水袋充電時,電熱水袋突然爆炸!
[思考]為什么電熱水袋會爆炸?
(學生根據提示思考、討論)
[講解]電熱水袋加有鐵粉,使水能夠導電,產生大量熱。電熱水袋內有一個溫控器,當水溫到一定溫度時會自動斷電,保證安全。當熱水袋溫控器失靈時,內部液體不斷加熱、汽化,產生的巨大壓力可導致袋體爆炸。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走進化學,拉近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進一步培養學生關注新聞、關注社會的習慣,感受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講解]此外,有一種前期暖手袋和我們化學密切相關。內部液體是過飽和溶液醋酸鈉(CH3COONa)。由于過飽和溶液的濃度太高,液體不穩定。當扭曲內部金屬片時,產生的輕微震動便足以使溶質結晶,變成較穩定的固體,而該過程放熱,暖手袋開始暖起來。在熱水泡時,溶質的可溶性增加。在溶解的過程中,溶質進行吸熱反應,再次成為過飽和溶液,以此循環使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建立化學反應與能量之間有關系的思想。
[引導]在剛剛的例子中發生了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那它具體是怎樣轉化的?我們通過幾個實驗來體會。
[講解]多功能分析儀及其使用。
[演示實驗2-1]鹽酸與鋁片反應,通過手持分析儀接通電腦,將實驗溫度變化在投影幕上顯示出來。
[問題討論](1)鋁與鹽酸反應方程式。(2)鋁條為什么要打磨?(3)通過實驗你能夠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觀察并描述現象,書寫化學方程式,得出結論:鹽酸與鋁片的反應是放熱反應。)
設計意圖:讓實驗中很難觀測的溫度變化轉為大量數據;向學生引進現代新興技術,使學生感受現代技術在化學中的應用。
[演示實驗2-2]Ba(OH)2·8H2O晶體與NH4Cl晶體反應。
(學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思考與交流]兩種反應物為什么需要研磨并用玻璃棒攪拌?通過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根據教師提示思考,討論,學生回答。)
[講解小結]研磨藥品、攪拌能增大反應物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金屬與酸反應是放熱反應;Ba(OH)2·8H2O晶體與NH4Cl晶體是吸熱反應。
[追問]酸與堿的中和反應是放熱的還是吸熱的呢?
[分組實驗2-3]酸堿中和反應。
(學生分小組合作動手實驗,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寫化學方程式。組長上臺匯報實驗結論及存在的疑惑,教師同學一起解決。)
[教師講解]幾個小組氫氧化鈉和鹽酸的用量雖然不同,但反應物換算成物質的量表示,當反應中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的量相等,生成水的量相等,放出的熱量相等。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從定量的角度認識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通過手持分析儀的使用,培養學生從定量的角度認識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引出]中和熱:酸與堿發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水所釋放的熱量稱為中和熱。
[追問]反應條件(加熱)與反應吸熱和放熱有什么必然的關系?
[思考與交流]根據上述三個實驗,思考凡經加熱而發生的化學反應都是吸熱反應嗎?
(學生討論,提出猜想,教師啟發得出結論:沒有必然關系。)
[小結]在化學反應中,把最終表現為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叫做吸熱反應。
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的反應叫做放熱反應。
[思考與交流]常見的吸熱和放熱反應有哪些?
(學生思考,交流,舉手回答。)
[歸納小結]常見的放熱反應:所有的燃燒反應、酸堿中和反應、大多數的化合反應、金屬與水或酸的反應、生石灰和水反應。
常見的吸熱反應:晶體Ba(OH)2·8H2O與NH4Cl反應、大多數的分解反應、以H2、CO、C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
設計意圖:進行知識的梳理,讓學生養成新舊知識的聯系。
[課堂小結]講了中和熱、吸熱反應、放熱反應的概念。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設計意圖: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手持技術運用于實驗為創新特點,學生能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手持技術的使用。手持技術是一種與現代科學密切相關的新興技術,具有便捷、直觀、實時、準確等特點,是實驗改革和發展的有效手段。通過手持分析儀將不直觀的溫度變化轉化為數據投影出來,既體現了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又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而且手持技術的實驗研究結果會給學生直觀的數據或圖像顯示,更加體現了科學的準確性。在本教學實驗中,學生能通過溫度數據的變化,計算出反應物質的量。而且本設計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播放新聞視頻,學生興趣度較高,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鐘永輝.“化學能與熱能”教學設計案例[J].化學教育,2010.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