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毅
摘 要: 本文從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生源的英語水平、目前的英語課程設置及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入手,結合ESP和構建主義相關理論,提出適合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方案。
關鍵詞: 職業能力 英語教學 教學改革
目前的職業教育中,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化的經濟發展背景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越來越多的機構和跨國公司把中國作為對外投資的首選,也有很多國內企業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因此,對于那些想進入外企的大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求職的成敗。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要求大學生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而且需要具備熟練運用英語的能力,尤其具有綜合語言應用能力。
以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我院正在進行英語教學改革,當前有兩種傾向:一是基礎英語教學,注重英語考級(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AB級),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專業英語教學,注重職業能力培養。如何使職業英語和基礎英語有效融合,提高學生的職場英語應用能力,是本文積極探討的問題。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職業能力培養現狀
通過對部分高職英語教學中職業能力培養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大多數學生認為高職英語教師僅僅傳授英語基礎知識,培養英語聽、說、讀、寫、譯的一般技能,學生的語言實踐機會少,參與度不高。目前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從心理上懼怕英語,學習缺乏主動性。不少教師長期形成了單一的講授性的教學方式,不能與學生的專業知識需求與崗位需求充分融合,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得不到培養。
二、用人單位對于英語職業能力需求現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及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很多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逐步從國內市場擴展到國外市場,從產品的設計到銷售的不同環節都需要應用英語,不同的企業對于員工英語要求不一樣,例如外貿行業在接待事務、洽談磋商、外貿函電等方面需要員工具備較好的英語口語和寫作技能,而對于進口生產設備、醫藥等企業來說,需要員工具有較好的英語閱讀和翻譯能力。
三、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依據
(一)ESP教學模式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源于20世紀60年代,屬于應用語言學范疇。ESP的精髓是分析和滿足不同學習者的不同需求,能更好地滿足社會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高職教育的目標就是將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充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職場生存綜合技能。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中,應該以“應用”為導向,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體現職業性特征。因此,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積極運用ESP教學,有利于體現高職教育特色,提高教學質量,提高高職人才素質。
(二)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取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通過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獲得的。構建主義理論提倡“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根據具體職業崗位,創設教學情境,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和寫作能力。教師成為教學的組織者、輔導者、幫助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
總之,無論是ESP教學模式還是建構主義理論都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正是上述理論指導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
四、基于職業能力發展需求視角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途徑與對策
(一)分層教學
新生進校后,通過摸底考試,根據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進行分班,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教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能使教學內容較好地適合每個學生的要求。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分層教學可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對于優等生,可以充分發展個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潛能;對于學習困難生,可以從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著手,激發學習熱情,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他們“量身定做”適合理解和接受水平的知識內容,從而使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達到逐步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強化英語教學效果。
(二)課程結構的調整
通過社會調查和了解用人單位的具體需求,根據畢業生的跟蹤調查,普遍認為目前英語教學職業性較低,對英語教學的滿意度較低。當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有些涉及實際工作的內容還要從頭學起。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可嘗試對傳統英語課程結構進行調整,改為“視聽說+讀寫譯+職業訓練”三大模塊。第一模塊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聽力和口語能力。第二模塊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翻譯能力。第三模塊目的是以社會需求和學生的職業需求為出發點,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開設各類行業英語課程,掌握職業術語,學生才能在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同時,掌握本行英語知識和技能,突出就業方向,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基本上還處于應付過級考試為目的的階段,教師的教學方法較單一,很難兼顧個體差異。
1.改革授課形式。把高職英語與網絡多媒體教學相結合,通過互聯網學習平臺,促進師生的溝通交流,形成雙向互動的學習方式。注重課本知識的延伸,鼓勵學科間的資源共享,從而促進英語教學形成更加真實、立體化的職場語言環境。
2.教學內容的職業化。通過對職場英語進行模擬,創設相應的職場情境,對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進行有效的訓練,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這個教學理念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教學中,教師設計出難易適當的可操作的任務,讓所有學生積極參與、互動與合作,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當學生因完成任務而產生自豪感時,及時評價,積極鼓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
3.對話式的教學方式。通過對2012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70%的畢業生認為英語口語對工作幫助最大。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可采用對話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溝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拉近教師與學生們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他們相互交流的意識,促進他們的溝通進程。教師們可以通過專門性的教學內容的選擇對學生進行英語口語培訓,為工作崗位提供專業對口的專門性人才。
4.課堂理論教學與第二課堂和課外活動相結合。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創辦英語角,定期舉辦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歌曲比賽、英語晚會等,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詞匯、句型、英語文化等知識通過社會實踐與課外活動加以運用,使理性認識得以運用和升華。
(四)高職英語評價方式的改革
教學評估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師生共同發展,評價的內容和手段應該注重素質教育而淡化應試教育。高職英語的教學目標不僅是當前的英語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將來進入職場后的知識運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模擬職業現場,設計相應的任務,然后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讓學生和教師都參與進來,進行互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也應體現多元化評價方式,采取多元化的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既注重結果,又注重過程,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積極評估,即把平時成績、課堂討論、作業完成、學習態度等也納入評價內容。
總而言之,針對高職院校的特點,職業英語的教學是公共英語教學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必須從用人單位對學生要求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工作,以未來就業為目標,形成與之對應的英語教學的方式,提高他們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對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素質等多方面進行提高,促使學生盡可能地適應未來職場對各種英語人才的需要,為我國的各行業各業提供高能力的專業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周勇祥.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中的職業滲透明.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2]王朝暉,廖國強.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引入ESP課程的探討[J].中國ESP研究,2010(1).
[3]梁悅.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5).
[4]陳明潔.基于職業教育理念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0(4).
[5]刁朔.淺談交際教學法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