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華
摘 要: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導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那么,怎樣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呢?
關鍵詞:高中數學;情境教學;問題情境;階梯情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情境教學因為符合新課改要求越來越得到教師的認可。情境教學是一種利用形象生動的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能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主動、愉悅、高效地學習,筆者在此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探索:
1 以“認知沖突”為起點進行情境教學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過程的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頭腦中建構數學認知的過程。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按照問題解決的思路把“認知沖突”作為教學的起點。把“認知沖突”作為教學的起點,不是直接地去展示問題的結論,而是創設一定的的問題情境,提出帶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提供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引導學生應用分析、觀察、綜合、歸納、概括、類比等方法去研究思考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在學到具體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形成理性的認識。例如,在教學函數的奇偶性這一知識點時,教師提出問題:若函數y=f(x)是奇函數,則f(-x)=-f(x),即f(x)=-f(-x);那么若y=f(a+x)是奇函數,又能得到什么結論呢?問題的提出,立刻就會引起學生的共同思考,有的學生認為,應有f(a+x)=-f(a-x);而有的學生認為,應有f(a+x)=-f(-a-x)。這時學生的情緒都非常高漲,思維相當活躍。教師即可適時引導學生運用奇函數的定義來證明結論:由y=f(a+x)是奇函數知:曲線y=f(a+x)關于原點對稱,設點p(x,y)是關于原點對稱的曲線上任意一點,則點p(x,y)關于原點的對稱點Q(-x,-y)在曲線y=f(a+x)上,故y=f(a-x),即y=f(a-x)。所以,若y=f(a+x)是奇函數,應有f(a+x)=-f(a-x)。這樣,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不同學生的認知沖突,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
2 通過操作試驗創設問題情境
有些數學知識可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操作試驗或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演示,使學生從中領悟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與創造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圓柱體側面積時,讓每個學生在課前準備好一張標有長、寬的長方形紙,在課堂上指導他們通過下面的操作過程來探求知識,尋找規律。第一步:先讓學生將長方形的紙卷成圓筒狀,再攤平。這一卷一攤,就使學生發現一個圓柱的側面經過展開就可以成為長方形。第二步:再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于卷成的圓柱形之間的關系,一直找到這種關系為止。最后一步:讓學生做下面的練習: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圓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以寬,所以圓柱的側面積等于(底面圓周長乘以高)。又如求圓柱的體積,采用了把圓柱進行分割,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分得越多,越接近一個長方體,讓學生觀察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到圓柱體的體積公式。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認真操作,仔細觀察,思維活躍,不但弄清了圓柱側面積公式和體積公式的由來,而且培養了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
3 創設階梯情境教學
例如在“三垂線定理”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復習了平面垂直的定義及其判定定理、斜線的概念、斜線在平面上的射影的概念后,依次提出四個問題,讓學生結合教具的演示進行探索。問題1:根據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我們知道平面內的任意一條直線都和平面的垂線垂直。那么,平面內任意一條直線是否也都和平面的斜線垂直呢?教具演示:用一個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當平面的斜線,一根竹竿擺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當作平面內的不同直線。學生對此問題暫時沒有明確的答案。問題2:將三角板的另一直角邊放在桌面上,并確認這條直角邊與平面的關系——在平面上,與斜線的(問題1中的那條直角邊)關系——垂直。學生認識到:平面內存在與平面斜線垂直的直線。問題3:在平面內有幾條直線和這條斜線垂直?學生認識到:平面內存在無數條直線與平面的斜線垂直。問題4:平面內具備什么條件的直線,才能和平面的一條斜線垂直?重新演示:調整教具,將三角板的斜邊當作平面的斜線,構成斜線、垂線和射影的立體模型,仍用一根竹竿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當作平面內直線,觀察、探索、猜想竹竿與斜線垂直和桌面內某條直線垂直間的因果關系。這樣的概念教學,完全是學生的發現而不是教師的強行灌輸,通過四個階梯式的問題情境,強烈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地、自覺地加入到問題的發現、探索之中,符合學生的自我建構的認知規律。
4 結合實際生活創設情境
實施情境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實際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觀察,利用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來創設情境。高中數學強調生活化,要求創設數學情境,更多地強調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決問題,因此我們要學會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堂生動活潑的具有教學藝術魅力的好課猶如一支婉轉悠揚的樂曲,“起調”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勝,“終曲”余音繞梁。其中“起調”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在課始階段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數學的殿堂,展開思維的翅膀,開啟智慧的大門。我們可以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創設質疑情境;創設想象情境;創設糾錯情境;創設實驗情境等多種方法。針對課程中不同的問題,選擇并設法創設適合教學的數學情境,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而言之,創設一定的數學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有助于數學問題的解決。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情境教學的設計方式多種多樣,只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群體,恰當的設計適情境教學,就能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門鋅.高中數學情境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1(20).
[2]陳澤民.淺析利用情境教學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J].新課程(教研),2010(11).
[3]王丹峰.淺談高中數學情境教學[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