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經是我國古代的哲學名著,其流傳甚廣、影響極大。其內容體系完整,論證層次清楚,內在邏輯嚴謹。重點論述了作者的自然宇宙觀、樸素辯證觀、人生價值觀、治國理政觀,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其提出的修身養性原則、方法及其評判標準,在當代仍然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道德經;思想精髓;修身養性;指導原則
《道德經》作者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相傳春秋末期戰國初期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德經》,亦稱《老子》,和《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其學說對中國哲學和道教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更是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老子思想不僅對中國影響深遠,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日趨廣泛,目前《道德經》被譯為英、德、日、法、意、荷、俄、西、瑞、丹、捷、保、芬、土、拉丁及希伯來等二十多種文字,版本達五百多種,僅次于《圣經》。
一、《道德經》的內容結構
《道德經》共計八十一章,分為兩大部分內容,其中:第一至三十七章是道經部分,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是德經部分。在這八十一章內容中,通篇貫穿了樸素辯證法的論述,體現出言簡意賅、說理滲透的哲學理論著作特色。
在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作者論述了道的基本含義、道的主要特征、道的性質和規律、道的物質性、道德客觀性、道的質樸性、道的影響和作用、得道者的精神境界,以及事物的兩重性及其矛盾轉化關系、精神和物質的關系、物質世界中萬物變化運行的辯證法、無為而治的思想內涵、治國之道和用兵之道。
在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作者論述了德的重要性、道與德的關系、德的作用、德與怨的關系、無為而治的為政哲學思想、修身養性的辯證法、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法、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不爭的政治哲學、治國安邦的三個法寶、行為道德的三條準則。
《道德經》雖然分為“德經”和“道經”兩大部分內容,但是在“道經”中有關于“德”的論述,在“德經”中也有關于“道”的論述。例如,在上本部分“道經”中,下述章節幾乎都是關于“德”的論述:第八章(論最完美的人格)、第十章(論“玄德”的內涵)、第十三章(論人的尊嚴問題—生命的重要性)、第十七章(治國理正的理想)、第二十章(倫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價值觀)、第二十四章(倫品格修養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第三十三章(論人應當具有自知之明)。在下半部分“德經”中,也有關于“道”的論述,譬如:第三十九章論述的是“道”的普遍意義,第四十章論述的是“道”的運動與變化規律,第四十一章論述的是現象和本質的對立統一關系,第四十二章論述的是宇宙生成和事物矛盾的轉化,第五十章論述的是兩種養生之道,第六十二章論述的是“道”在處理人際關系中的應用。
二、《道德經》的思想體系
《道德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名著,其主要思想有樸素辯證法、“無為而治”、“性命雙修”等,涉及哲學、政治、教育、修身等多個方面。
1、宇宙論思想
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老子認為,“道”是第一性的,天下萬物都是“道”派生出來的。道是什么?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就是無形、無象、無體的“恍惚”,也就是“無”。所以他又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把“道”看作世界萬物的本源。“道”是一種客觀的不生不滅的物質,是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涯無際,在內容上是絕對的虛空、沒有任何規定的存在。但,“道”卻是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萬物之根蒂,造化之樞機,為我們化育出了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人間世界。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大道無言,無法言說。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于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于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2、辯證法思想
道德經的思想精華是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道德經》中多次闡明了對立面相互關聯和相互轉化的思想。除了陰和陽之外,還列舉了有和無、生和死、損和益、美和丑、智和愚、強和弱、難和易、攻和守、進和退等一系列對立面,說明它們都是相互依存的,完美而簡練的詮釋了中國古代哲學的辯證法思想。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又互相聯系、互相依存。他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老子還進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轉化的觀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曲則全,枉則直”,“物壯則老”等。但是,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認為對立面的轉化不需任何條件,二是把對立面轉化看成是循環往復的過程,看不到事物不斷向前發展,結果使他的辯證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
3、人生價值觀
無與德,這是老子人生價值觀的二部分主要內容。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認為,“德”十分重要,他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失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他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修養,避免犯過。
老子還指出,真、善、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行為道德的三條評判準則。
4、治國理政思想
(1)無為。“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2)善為下。“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
三、《道德經》的修身養性要則
《道德經》惜字如金,字字經典,使人在知道自然哲理,依道而行。同時,規勸人們在社會上生存時,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要使自己的精神與身體處于歸一狀態,無為而無不為,不要太過于干涉世間萬物,而是順其自然。
修身養性,涵蓋有多方面內容,《道德經》給我們指出了修身養性的基本原則、簡要方法。在第十章,老子論述了“玄德”的境界,這就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在第八章中,論述了最完美的人格應當是“上善若水”。在第八十一章,老子論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有機合一,這也是辨別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道德經》提出的修身養性原則和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寡欲
老子謂人應“寡欲”,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欲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2、知足
知足是對心靈的營養和慰籍。知足并不矛盾于進取,而是雙方各自承載著不同的內容。有了知足,才能知不足和不知足。人生在世,無非是精神和物質兩大方面的活動,也就是做人和做事。一個人,無論你處于社會什么階層,什么地位,什么職業,只要有正常思維,都必須面臨解決的這樣一個問題。因為人是一個群體動物,群體要求和諧相處,共榮共生。不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是帶來無休止的爭斗。
知足才能懂得珍惜,知足才能常樂,無欲就會自剛,知足會激發感恩之心,知足還會激發敬畏之情。
3、靜心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修身不能急躁,要像煎中藥慢慢煨。中藥慢慢煨,煎出來的藥汁藥性才好,修身也一樣,不能急,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是所謂看了些圣賢書就能成為甚至超越圣人那么簡單。修身是作風建設之基,是做人之本,守得住心神,不放松,不放任,不放縱,品味要高,不要低級趣味,修身在于正確世界觀的改造,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修養到老。修身要實實在在,就是用心去干好本職工作,平心靜氣地處理矛盾和突發事件。
4、和善
謙和。“和”是道德修養的核心要術,他可以有效防止外界傷害、免遭不幸。假如終欲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必然害己害人。因此,要保值一顆開豁的和沒有偏私的心境待人接物,這樣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
行善。善,是人間最美好的人格。善行,是衡量人的行為道德是否規范的一條重要準則。因此,應當親民、善行。要行善,必須養成“不爭”的道德品質,不與民爭利,不參與爭強好斗的行列。要多給百姓而不是向他們索取,這樣才能減少怨恨,及時化解人際關系中的許多矛盾。總之,應當善講良言,善行正政,善講誠信,善于實踐,善抓機遇。
5、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后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6、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循環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7、務實
《道德經》指出,“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重視實踐,要善于做小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要從現在做起,“見善則遷,見過則改”;要篤行,“言必信,行必果”,做有意義的事,讓所做的事有意義,不懈積聚,終成事功。
辦事情要從客觀重要條件出發,一旦條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也告誡我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處理問題時,要是遇到細微的事物,萬不可掉以輕心,或許細微的才是事物的關鍵所在。
誠然,在《道德經》中,也存在一些封建落后、形而上學的思想糟粕,應當對其提出批判并拋棄之,其包括唯心主義、愚昧主義、空想主義、神秘主義以及個人保護主義思想。例如:“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宣揚靜觀玄覽,陷入神秘主義。“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美丑不分,善惡不明,屬于詭辯的絕對主義。“絕圣棄智”的主張,反對文化成果,走向蒙昧主義。“小國寡民”,作為社會的理想模式,導致復古主義。“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這種“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只能滑入理想主義的烏托邦精神。“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拒斥經驗知識,歸屬空想主義。盡管如此,《道德經》依然不失為哲學巨著,對當今時代的辯證思維、修身養性、社會治理、對外交往等依然具有現實指導作用。因而,我們應當本著吸取精華、剔除糟粕的基本原則,堅持古為今用,發揚光大其科學合理成分,使其造福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造福于整個人類社會。
【參考文獻】
[1] 趙 波. 玄之又玄:《道德經》讀本[M]. 中華書局, 2015(02).
[2] 許 亮. 道德經——領導干部國學讀本[M].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7(07).
[3] 袁延勝. 《道德經》的思想精髓與當代價值[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8(03).
[4] 李 玲. 論老子的“無為”思想[J].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 2011(01).
[5] 徐 佳. 淺析《道德經》中老子的人生觀[J]. 文學界(理論版), 2010(04).
【作者簡介】
戴子剛(1955—),男,經濟學碩士,現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共鎮江市委黨校教授,兼任多家高等院校和專業培訓機構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黨政管理學、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