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表海
摘 要:物理課堂教學必須能夠適應學生的智力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尤為重要。從教學中人際關系智能的培養策略、教學中視覺——空間智能的培養策略兩方面,研究多元智能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促進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
關鍵詞:物理教學;多元智能;教學策略;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9-0071-01
物理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因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具有嚴格的科學性,它反映的是抽象的物理現象最本質的東西。許多學生在描述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時往往缺乏科學性,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必須使用簡潔明了的專業術語。例如,教師在總結“牛頓第一定律”時,如果口誤成“一切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總保持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一個“和”字的口誤,很容易使學生對規律產生誤解。而如果敘述時正確闡述為“或”字,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的運動狀態是二者居其一,即靜者恒靜、動者恒動”這個規律。教師流暢的表達,充滿感召力的語氣,不僅能夠提高課堂的凝聚力,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還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有經驗的教師一般課堂上不多講話,而是引導學生多渠道、全方位地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聽有所言、看有所言、做有所言,教師適時地補充和評價。學生親自參與課堂教學,能夠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語言智能也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一、教學中人際關系智能的培養策略
(1)當任務繁重時,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新課標背景下課堂,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當學習任務繁重,學生個體難以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時,可采取課堂小組學習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探究“影響浮力大小因素”活動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或已有的物理知識可提出多個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重有關、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的體積有關、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等等。教學任務重,時間緊,教師可將各個任務分配給各個小組,這樣各個小組就有充分的時間去討論和探究,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然后各個小組向全班匯報實驗的方法和成果。課堂小組學習方式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增進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了學生的人際關系智能。
(2)當學生思考出現問題時,可采取合作學習。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講,學生被動地聽和記,課堂枯燥沉悶,教學效益差,學生需在課后花大量時間復習、做題才能保證效果,增加了學生的負擔。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起引導、補充和評價的作用。學生在自我實踐過程中,由于個體差異,有些學生單獨很難完成學習任務。這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相互補充、相互討論,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和團隊的力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探究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教學中,教師演示實驗后學生很難掌握,比如問學生怎樣連接滑動變阻器才能改變電阻、為什么通電前必須把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調到最大等,很少有學生回答得出。這時,采取探究性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去探究,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熱情。實驗中,學生們有的連接電路,有的記錄實驗現象,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一起分析和排除,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諸如為什么要采用“一上一下”接線才能改變電阻、通電前阻值調到最大是為了保護電路等問題,都得到很好的解決。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個人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教學中視覺——空間智能的培養策略
(1)多給學生提供實驗的機會。初中生敏感、好動、好奇心強,而物理實驗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好地滿足了學生的這些特點。因此,教師可以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抓住學生這些特點進行教學,提高物理教學質量。一個優秀的物理教師,總是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機會,培養學生的能力。比如,變演示實驗為學生探究性實驗,在分組實驗中,鍛煉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實驗現象的觀察能力以及實驗結論的分析能力,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思維,提高學生的空間智能。
(2)要求學生多用圖示展示物理過程。物理教學中,幾乎每章、每單元都貫穿了圖像的教學內容。隨著學生年齡和知識的增長,教材內容的不斷深化和擴展,圖像教學也由淺入深,由具體形象到抽象。初中電學要求學生根據工作原理能夠畫出電路圖或根據電路圖分析電路工作原理,通過觀察汽油機原理圖來認識汽油機的工作原理,利用磁感線演示儀認識磁場的空間分布等。在物理教學中,應幫助學生理解圖、畫好圖,利用圖來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三、結束語
物理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現代物理課堂教學必須能夠適應學生的智力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尤為重要。美國學者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為培養學生多元智能、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益提供了指導方向。總之,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認真貫徹多元智能發展理論,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同時使學生的多元智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2]付理才.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學案例研究初探[D].南京師范大學,2009.
[3]黃世超.高中物理教學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