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摘 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的教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須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師生互動。”所謂主體參與,是學生對教學行為的先在性創設,是他們對教師教學的共時性合作,也是他們用飽滿的熱情分享支持與創造教學活動的過程,是教學民主的實際踐行。主要探究和做法有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熱情,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力,通過主體參與意識培養,真正讓學生歷史能力生根。
關鍵詞:歷史教學;參與意識;能力生根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理論基礎
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教育理論認為,人的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自我主動建構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參與其中,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因此,教師必須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把學習時間和機會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教師只有“后退半步”讓出余地,學生才會前進一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二、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方法
1.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型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系,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方法,是師生相互關愛的結果,是師生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催化劑,是促進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沃土。人的思維在輕松、無拘無束時是最活躍的。要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愛上高中歷史課,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放下架子,主動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思想動態,同時尊重教育規律,鉆研教材與教法,提升專業素養,打造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
2.用心營造生命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和藝術處理,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使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在課堂教學中,應對不同學生學生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差異的存在。所以課堂教學應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更多的個性發展的自由。
3.創設教學情境
古人云:“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心理學研究也發現,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和學生的不同特點,利用現代化手段,創設符合實際的、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在情景沖突中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每個人都被調動起來,參與到課堂中來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展現,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歷史學科能力的理解能力。
三、發展學生主體參與能力的措施
1.實施異步教學
課堂應該是群言堂,學生的主體參與不應是少數“高材生”的“才藝表演”,教師必須發動學生群體對課題展開研討,對優秀學生固然要讓他們“吃飽”,但對后進生,也決不能放棄。學生的群體參與、互相啟發所產生的互補、互促效應是個人單打獨斗無法做到的。實施異步教學,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學習,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印象。
2.促進討論交流
對暴露出的思維缺陷和存在的問題,更應充分組織學生討論。例如講授一代雄獅拿破侖后,筆者出示了辯論題目:“拿破侖是悲劇英雄,還是歷史罪人?”學生們在充分準備后,在課堂上展開了熱烈交流,唇槍舌劍,精彩紛呈。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了對歷史人物的理解。
3.培育良好習慣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規律、教方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會學習的人”,這才是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有足夠的活動時間與空間,這樣,學生參與歷史學習和探究的機會才能增多,歷史理論知識才會轉化為指導實踐活動的能力,即讓學生歷史能力生根。
參考文獻:
[1]孫海燕.調動學生參與激發課堂活力[J].陜西教育,2014,(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