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摘 要: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合作中行之有效的重要互動平臺,是雙邊活動中效果測量的直接反饋方式。
關鍵詞: 數學課堂 提問藝術 師生互動
通過課堂提問,教師可以迅速掌握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思路與節奏,學生可以準確了解自身狀態,及時解決相關疑問與困難。所以,掌握提問的藝術,對提升課堂效益確實意義重大。
一、把握時機,充分發揮提問的啟發引領功能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大教育家孔子的至理名言,也應該成為數學教師課堂提問遵循的基本原則。筆者在平時參加教研活動時發現,有些老師備課十分充分,問題設計也十分精當巧妙,但就是沒能把握好提問的時機火候,而導致有時未能達到教師預期的理想效果。如有些教師在問題拋出的同時便開始提問,顯然,很多時候學生還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造成學生一時卡殼在所難免,因此就會造成冷場現象,甚至還會因此產生緊張的課堂氣氛。再如,有些教師在問題拋出后便花很長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表面上似乎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事實上,如果時機把握不好,就會造成時間浪費而顯得課堂過于松散,甚至因此而影響了課堂氛圍與教學效率。其實,問題給出以后,教師應該根據問題的難度系數留給學生對應的思考或討論時間。如此方能讓學生在足夠的思考后有備而來,在緊張高效的課堂節奏中展示實力。實踐證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把握提問的最佳時機,有助于調節張弛有度、歡愉和諧的課堂氣氛,更有利于產生教學相長、同步生成的教學效果。所以,課堂提問的時機把握至關重要,宜在“不憤不悱”時巧妙提問,科學剖析問題,該在“欲憤將悱”時“啟發”引導,有效解決問題。
二、選準對象,充分發揮提問的培優扶弱功能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同理于課堂提問。若問題對于學生過于簡單,則可能無法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有可能因此而影響了學生的求知欲和進取心;若問題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則可能因此而影響到學生的信心和激情,還可能由此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因此課堂提問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意識地區別對待學優生和學困生,特別是對一些有挑戰性的題目,要做到問題設計度身定制,提示引導因人而異,如此方能充分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進而在合作探究中思考問題、獲得新知,在反思提高中探索方法、提高能力。在此,以相似三角形中一例言之,已知:如圖,在三角形△ABC中,DE是的中位線,點P是DE的中點,CP的延長線交AB于點Q,那么S△DQP:S△ABC=?搖 ?搖.
有過解題體驗的師生都知道,本題三角形之間關系看似簡單實則復雜,成功化歸絕非易事。有經驗的教師遇到這樣的題目時,一般都會從相似三角形及其對應比例、相關線段的比例如何轉化到三角形的面積比例(即QD:QB與QD:AD到△DPQ與△ADE的面積比)、輔助線如何添加、由△DQP與△ADE的面積比向△DQP與△ADP的面積轉化等方面出發,將其分解成幾個問題,逐一擊破,幾個回合后,成功拿下。其中的問題有易有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里審時度勢、選準對象,適當提示、順勢而為。
三、科學評判,充分發揮提問的評價激勵功能
通過課堂提問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行為表現等進行客觀評價與及時反饋是課堂評價的最直接方式之一,這就需要教師立足課堂實際,著眼學生的知識掌握、發展需求與心理激勵,運用好評價的策略與方法科學進行判斷。以最常見的判斷性評價為例,對學生進行肯定評價時,可以是“嗯,坐下!”、“對!坐下!”……對學生進行否定評價時,可以是“錯,坐下!”、“嗯,在XX方面再做深入思考就到了,期待你的下一次精彩表現!”……再如,在進行綜合性評價時,應盡量用發展的眼光,發掘學生的亮點,提醒學生的短板,進行鼓勵性評價與期待式引導。正如《新課標》指出的:“評價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行為、態度和所取得的進展的判斷,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獲得真實的成就感;引導和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學習,切實改善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在個性方向上充分發展、不斷進步;同時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程度和需要,進行正確的教學決策,切實改進教學。”所以,科學的數學課堂提問評價應該同樣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各個方面,實事求是,科學評判,充分發揮提問的評價激勵功能,不斷激發學生積極性,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注重細節,充分發揮提問的課堂助推功能
“細節決定成敗”,課堂提問的細節同樣決定著數學課的成敗。所以,有智慧的教師常常充分利用提問這一平臺,巧妙地肯定并放大學生的長處,能夠順水推舟地進行激勵,含蓄地指出并提醒學生的短處,也能夠借力打力地進行引導。如有些教師會充分抓住學生課堂里的閃光點或是近期的增長點,有針對性地提問(如這類問題學生剛問過老師,并已解決),在肯定的基礎上對知識與方法進行再強調。而在遇到學生“有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加以提醒和批評,如讓學生回答問題終止其某一違紀行為,用一語雙關批評提醒某一錯誤行為,再加上語氣、眼神、手勢等輔助語言,讓學生挨了板子,又給他留了面子,師生心照不宣。
在平時的教學中,有些提問方式在我們的課堂里較常見,但實則并不可取,如依次提問,即從第一個起頭依次往后回答問題,這會人為地對學生造成的緊張氣氛和松懈現象,即將問到的學生會不顧一切地準備“輪到自己的問題”,同時還要考慮是否會有意外地出現,所以他們只會緊張地應對,而顧不上別的題目,對于其他學生而言,因為“本輪提問離我比較遙遠”,所以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松懈現象,課堂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所難免。又如,機械、死板地報答案或簡單地“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并無實質性的交流與反饋,有時甚至是連猜帶蒙的敷衍搪塞。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的確是門藝術,在智慧提問中掌控課堂,在評價激勵中激發興趣和積極性,這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情感發展,從而有效實現課堂教學三維目標,不斷提升課堂實際效益,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江珍泉.一石激起千層浪——淺談數學課的“提問”藝術[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0).
[2]陸益飛.精心預設精彩生成——淺談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