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 大學生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較多的支配時間,高校校園網絡的建設為開展線上和線下結合的課堂教學成為了現實。混合學習應用構建主義教學設計來實現多種教學模式的貫徹和實施,通過學習主題、思考問題、學習任務、學習案例和習題講評等五方面內容,實現教學各個環節的貫徹執行。
【關鍵詞】 混合學習 大學英語 聽說教學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通用的語言,在英語系國家和部分非英語系國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學生具有的專業特殊性和學科建設性,都要求其具有豐富的英語聽說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這也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攻方向。混合學習作為從國外引進的全新教學概念,已經越來越受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的青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大學英語聽說教學質量。
一、混合學習的概念以及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意義
混合學習是一項綜合系統的學習模式,它需要線上線下、教與學、傳統與創新相互結合,求助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完善,需要學校領導和教師統一思想、國家的大力投入,具體的講,混合學習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意義在于:
1、混合學習的相關概念。混合學習是歷史悠久的一種學習模式,被廣泛應用到許多行業的員工培訓中。在教育領域,它倡導提高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加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引導、交流互動和監督管理,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側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和邏輯思維判斷能力。混合學習具有離線和在線相結合、自主學習和協作互動相結合、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相結合的特點,它對于學習方法和學習手段沒有嚴格的要求。
2、混合學習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大學英語教學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而英語專業的社交性和群體性都決定了開展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重要性,學生通過混合學習能夠實現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的口語表達和信息交流,同時通過混合學習能夠增強學生查找專業資料的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質。鑒于信息技術的日漸成熟,我國高校信息化工程的建立完善,這就保證了開展多媒體教學具有充足的空間,保證了混合學習對于電腦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迫切需求。國家最近幾年在大學教育上資金的大力投入,為混合學習的開展解決了后顧之憂。
二、混合學習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
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開展必要的混合學習模式,應該認真掌握課堂教學的實施條件和硬件需求,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開展有針對性的英語聽說教學,實現大學英語課堂聽說教學的有的放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2.1實施的條件和硬件要求
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存在個體差異的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交流。大學生的學習自律性比較強,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較多的支配時間,這就滿足了開展混合學習的教學條件,保證了學生無論以何種學習方式、在任何學習時間都可以快速進入混合學習狀態,也有利于混合學習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工作。在教學硬件上,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大多是在多媒體教室開展,而校園信息化工程的建設保證了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后都可以享受到連接校園網的語音學習平臺,開展線上和線下結合的課堂教學成為了現實。
2.2基于混合學習的聽說教學設計
混合學習的核心理念是行為主義和建構主義的相互呼應,這也是開展基于混合學習的聽說教學設計思路。混合學習通過行為主義教學設計可以實現多媒體網絡教室、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和綜合測試題庫的有效利用,強化學生對于英語閱讀語感的記憶,而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可操作性來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滿足感。混合學習應用構建主義教學設計來實現多種教學模式的貫徹和實施,通過課前導入、自主學習、學習支持、課堂練習和評價反饋等一系列的課堂學習過程實現了教學內容的積極構建,而教師成為了課堂教學靈魂和引路人,滿足了課堂教學創新和實踐的需要。
2.3基于混合學習的教學流程設計
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常見的學習策略應該是基于學習主題、思考問題、學習任務、學習案例和習題講評等五方面內容,實現教學各個環節的貫徹執行。首先,在課前混合學習階段,教師應該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劃分出具體的學習模塊,組織學生按照專題內容分組學習,通過網絡系統傳導教學資源。在課堂分享學習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室、網絡信息平臺來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效傳導,加強課堂教學的交流互動,建立完善的聽說教學策略,教師可以積極幫助學生解決聽說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在課后鞏固練習階段,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和學生開展交流,組織學生利用學校或者個人電腦鞏固練習,加強教與學的交流互動。
總結: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開展混合學習,有助于發揮面對面的教學優勢,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和多媒體硬件開展分散的在線學習,從而能夠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踐證明,混合學習已經越來越成為英語聽說教學的一柄利器。
參 考 文 獻
[1]于海燕,胡柏翠.利用移動技術構建大學英語混合學習模式[J].英語廣場.2015(08)
[2]王丹,章艷樂.基于混合學習理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實踐[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