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釧
摘 要: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切切實實影響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術超越了前所未有的時空距離,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存業已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模式和生存方式,信息技術課程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個性、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力方面發揮著特殊的作用。
關鍵詞: 創設情境 化整為零 互教互幫 學以致用
信息技術課程一門新興的基礎學科,也是一門綜合實踐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前教育部長陳至立說過: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創造的過程。在學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象,自己動手。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極好途徑。我們作為主教者,選用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就能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素養。
一、精心設計,巧妙創設形象情境,輕松愉快地教學
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是感觀、形象。小學應以操作技能的訓練和形象益智教學為重點,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及思維能力,開發學生智力。指法訓練是一項機械、枯燥的教學內容,但其又是“非學不可”的基本功。如何進行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首先對照實物讓學生認識鍵盤——學生覺得亂七八糟、眼花繚亂,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順口溜識記主鍵盤鍵位歌:QWERT七五二日特(這兩天很特別!怎么特別呢?);YUIOP一屋衣我破(一屋的衣服我將它們撕破,什么原因了?還鬧情緒?識記雜亂的鍵位太費神了,生氣!);ASDFG阿四的風格,HJKL合計可樂分(今天找到捷徑了,小伙伴們快樂地把可樂分了當酒喝助興!);ZXCVB自習詞語博(愛學習的同學知識很淵博,大家也可以自編有趣的鍵位歌謠。);NM,。?你摸逗句問(熟記鍵位,無論你我,摸摸打打鍵盤,逗號句號問號等等都可以輕松打出來,好神奇!)。這樣趣味教學,創設愉快的情境,學生將學習難點迅速攻破,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在練習指法中,我們可借助“金山打字通”的“青蛙過河”、“打地鼠”、“警察抓小偷”、“擊氣球”等一些積分闖關游戲,讓他們愉快地學習相關知識。
二、化整為零,分解知識難點,提高學習成效
信息技術知識,有些方面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生活中少接觸或從未涉及,這樣無形中會增加學習難度。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差,教師的授課時間稍微一長,學生的注意力就開始不集中了。為了克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時將課程內容分解成若干個模塊,每一個模塊再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每次課采用“講解—訓練—再講解—再訓練”的模式進行,這樣一是可以即刻讓學生“學以致用”,二是滿足學生“心癢手癢”的好奇心,驅使迫不及待的操作欲望。例如上閩教版三年級下冊《魚兒悠悠》這一課,先讓學生觀看《魚兒悠悠》的整幅作品,學生迅速被美麗圖畫吸引了。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畫中魚兒由幾種線組成(單曲線、雙曲線)?要怎么畫?——引導學生從畫圖軟件工具欄中找出“曲線”,并嘗試畫一下“單曲線”,學生大多會畫單曲線,教師請會畫的同學上臺演示,讓不會的同學再次嘗試(估計又有一部分的學生學會了),然后對個別沒掌握的同學作指導。接著讓學生嘗試畫“雙曲線”,估計全體同學首次接觸,不能順利完成。老師可以在大屏幕上示范操作,學生觀看后,再動手練習,很快就能掌握。這樣“試”—“看”—“練”,學生能較好地學習相關知識點,再組合各個知識點完成一大模塊,以分解—組合—再組合,由小聚大完成整節課內容。學生在“聽、看、說、學、練”中饒有興致地學到了整堂課的內容,并且余味深長。
三、互教互幫,團體合作
由于每個學生的智力水平差異、家庭背景不同、興趣愛好各異,導致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天生就具有很強的技能接受能力,對新知識一“點”即“通”;有的學生對計算機運用深感抽象難解,哪怕很簡單地打開某個程序窗口,也非得手把手反復教好幾遍,還是沒過幾分鐘便“記頭忘尾、記尾忘頭”,這是個人能力的傾向性不同所致。有的學生生活環境接觸計算機應用較多,所以對許多常用程序窗口已有一定的熟悉操作能力相對較強;而有的學生家里沒有配置電腦(像留守兒童),所以對計算機的應用就陌生了,即便這樣的孩子有較強的接受能力,但課后沒有計算機練習,所以就形成“有學缺練,即學即忘”的結果。針對這些差異,我每次上課都會留一定時間讓學生上機練習,并鼓勵同學間“互幫互學”,表揚率先完成任務的同學,并發動他們積極當小老師,引導基礎較差或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積極運用各種解疑途徑:1.詳讀教材演示步驟;2.向鄰桌小老師請教;3.小老師無法解決的,向老師請教。這樣,不僅力保全體同學學到知識,而且培養團體協作精神,同時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可謂一舉多得。
四、學以致用,讓信息技術與學習生活融合
在如今的信息技術時代,學習與生活已處處體現出了計算機應用的效應。我們教學生學知識,不僅是綱綱本本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去開拓、去創新。所以我常常布置一定的實踐操作任務,讓學生去探究:如對三年級同學,要求勤練“金山打字通”,并對每周學到的英語單詞,用記事本把它打出來;鼓勵學生常用畫圖軟件畫自己身邊的景物,等等。對四年級的同學,要求用WORD軟件打一篇學過的課文,并會上網下載相關圖片插入文中,用文字編輯技巧編輯成仿真語文課文樣式;利用家里的舊手機拍相片,并用光影魔術手軟件各種技術處理,制作成多種特效相片,等等。對五年級同學,提出一定任務,制作語文、數學等多科目的上課筆記PPT;讓學生上網下載某個資料,查閱某個新聞并學會文明發表評論;K歌錄個音頻,并會初步剪輯;運用QQ等多種交流軟件與同學、親友文明交流,那個班級QQ群,進行必要的學習討論。等等。對六年級的同學,布置做生動的FLASH動畫;自編海龜畫圖的創新篇;當然還要走出教材,學習生活中的網購,并學會如何臻別真假信息,預防網騙;加強上網要遵紀守法的教育,增強意識,等等。
為了貫徹素質教育,作為教者的我,堅持信息技術教學的科學發展方向,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力求建構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努力使教育教學服務于學生、服務于社會,為祖國新時代的發展貢獻力量。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立項批號:FJJK14-3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