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會
【摘 要】小學數學能力包括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其中閱讀能力是具有指閱讀教材和審題的能力;應用能力包括計算能力和數學模型識別構建能力;探究能力是領悟數學思想和歸納整理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教育 高年級學生 數學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6)01-0134-01
新課程強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特別注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包括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因此,課堂教學加強學生數學能力培養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
一、數學閱讀能力
數學閱讀能力就是指導學生能夠理解課本中的定義、性質、法則等基本概念,能正確的讀懂例題、理解例題的思路,能正確的辨析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能獨立、主動的閱讀課外有關數學知識的報刊書籍,擴大知識面。
(一)培養學生閱讀數學教材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數學教材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使他們養成看書的好習慣和具有閱讀數學教材的能力。
教學中應注意訓練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使學生具備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使學生把“看、讀、思、練”結合起來,讓學生養成先閱讀后做作業的習慣,要指導學生閱讀,介紹學習數學的方法,提出思考性的問題,在練習中檢查“看、讀、思”的效果,形成對學生閱讀情況系統有序的督促,逐步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獨立閱讀數學知識的能力。
(二)檢查學生閱讀情況
結合教學內容有目的的檢查學生閱讀情況,根據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指導,適時的設置一些容易混易錯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待他們暴露出各種問題后再讓他們閱讀有關課本內容,進行議論評判,使學生對課本中的數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
在數學閱讀方法的指導上,應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的在適當的地方停下來,進行主動思考,力求做出一些個人猜測、估計,養成主動式閱讀習慣。
數學閱讀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包含語言符號(文字、數學符號、術語、公式、圖表等)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等各種心理活動因素。
二、審題能力
審題能力是綜合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一種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特別是應用題的審題過程更是要審清題目的情節內容和數量關系,使題目的條件、問題及其關系,在頭腦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為正確分析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并形成較高的審題能力要有相當長的時間來強化訓練,幾乎貫穿我們數學教學的始終。在初始的訓練階段,教師必須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如要求學生讀題目,建立表象;再讀題目,明確問題;重讀題目,找出關鍵,并作記號。教師還可以時常出一些“陷阱題”,“刺激”學生,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審好題目的重要性。
三、數學模型識別與構建能力
現代認知理論表明:專家之所以能很快地通過知覺找出在某一情境下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因為他具備迅速地把記憶中原有的知識、經驗檢索出來的能力。數學是充滿模式的。在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如能正確地識別問題的模式,就能很快地發散與檢索思考問題的范圍,為正確選擇解決問題的思路切中關鍵。
小學高年級學生解決實際題的能力是相當薄弱的,主要表現為對問題的情境語言缺乏常識性的了解,找不準問題中各數量間的關系,這就屬于模式識別研究范圍內的問題。借助于變式訓練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手段,它可以讓學生從題目的變更中了解與應用問題密切相關的術語,通過背景的變換,達到強化模式的目的。同時教師應抓住引導學生實現模式識別關鍵性的一個環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詳盡的剖析,要教方法、教思想,從而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目的。
四、領悟數學思想的能力
新課程指出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抽象邏輯思維得到一定的發展,具有一定歸類和上升為數學思想的能力。
(一)領悟數學思想與方法
數學思想蘊涵在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一種數學意識,以對數學問題的認識、處理和解決.數學方法是數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具有模式化與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為解題的具體手段.只有領悟了數學思想與方法,書本的知識技巧才會變成自己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歸納與整理能力
歸納就是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不同對象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然后得出它們所共有的特征,進而得出一般的結論。歸納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從很多事物中找出其共同的部分,歸為一類,概括出他們的要點。整理就是對內容零散、層次不清的文字或材料進行條理化、系統化的加工、校對、補遺。整理一般采用樹形圖、表格等方法。通過歸納與整理鞏固就知識的同時,達到預習新知識的目的。同時多角度、多層次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達到融會貫通。
五、計算能力
計算能力是最基本的數學能力,是對需要計算的問題能選擇適當的計算形式和方法,有效地完成計算任務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數學計算能力主要包含:計算的正確性、迅速性、靈活性和合理性四個方面。
小學階段,計算教學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學到三類數——整數(自然數)、小數和分數。這三類數都要進行四則運算——加、減、乘、除,每一類數的每一種運算都有自己特定的運算法則(即計算方法)。熟練掌握各類運算法則,培養小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并熟練掌握各類運算法則,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各種各樣的算法層出不窮,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計算能力的培養,不僅與數學基礎知識密切相關,而且與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是進行數學學習、開展數學探究與思考的基礎能力。
可以說,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必備能力。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的主要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