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基本規范和要求,同時也是學校道德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第一線——數學教學,急需尋求一種有效的關于如何形成學生行為規范,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認識社會規范的課堂教學方法與模式。本文以中職生為研究對象,從開發數學德育教學的無痕滲透入手,研究數學課堂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德育教育,為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數學教學;德育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7-0081-02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簡介:王卓峰,男,佛山市三水區理工學校二級教師、數學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數學教育。(廣東 佛山/528137)
德育教育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只是班主任的分內事,更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新時期我們如何有效地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滲透在學校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這應是各學科共同奮斗的目標。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難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學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因此,我們應把教育意圖和目的隱藏起來,通過間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進行無痕教育。以下從五個方面談談筆者對數學教學進行德育無痕滲透的方法。
一、介紹我國輝煌的數學歷史,無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出無數的“世界第一”。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向學生們介紹我國古今數學領域的杰出成就和數學家的事跡。例如,公元五世紀,我國博學多才的祖沖之是中國南北朝時代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他根據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歷法,叫做“大明歷”。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杰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而公元1261年,我國數學家楊輝在《詳解九章算法》中提出了著名的“楊輝三角形”,比法國數學家巴期卡早四百多年。還有當今世界著名的自學成才的數學家華羅庚以及陳景潤、蘇步青教授等的成長故事。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介紹,都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樹立民族自尊心,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激勵他們刻苦學習,為國爭光。
二、在互助合作中滲透“無痕德育”
數學教學的思想方法往往在基本的數學基礎知識點里,以潛形態的狀態存在,我們應該做的是將深層的知識發掘出來,把深層的知識由潛形態的狀態轉換為顯形的狀態,把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模糊不清的感受轉換成明了透徹的理解。
例如,對于《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數學》上冊的“反函數”這個課題,絕大多數的中職學生的思維已經出現“混亂”狀態,弄不明白什么是反函數,為何有些函數存在反函數,而另外一些函數沒有反函數。此時,第一環節應是教師積極地去引導學生的思維,闡述映射其實就是函數。反函數作為其中一種函數,也必須要符合函數的定義。然后提出:哪些同學能求反函數?為什么不能把限制條件去掉?這時,可以讓個別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發言,形成基本認識。第二環節,應充分發揮小組的互助合作。讓優秀的學生帶領其他缺乏學習動力的同學合作完成任務。畢竟,中職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動力,而反函數也是一個較難理解的概念。學生不聽課,睡覺是常有的事,若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不能再依靠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讓學生之間互助合作。第三環節,檢查各小組完成學習任務情況。在規定時間內教師隨機抽查小組內1~2名成員的學習情況。若抽查的成員通過,全組獎勵。反之,只要有一名成員不能完成,全組懲罰。這樣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
三、聯系生活實際,在解決問題中無痕滲透德育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研究性教學方法的采用主要是通過開放性的課題來實現的,開放性的數學題,不僅僅能夠鍛煉學生掌握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的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優良的思想品質和正確的數學觀點的培養,促進學生數學表達能力等多種教育功能的提高。因為在開放性課題的教學中,學生作為知識的主動發掘者、探求者和研究者的身份來面對數學,此時,學生不再是假裝學數學,而是真正地研究數學,這就促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去感受數學家的身份和樂趣,參加數學研究的活動過程(盡管兩者完全不同),更加深刻地去理解數學的實質,因此,數學開放題對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現在你是一間手機店的老板,最近網上一款熱銷的華為低端手機買799元。你也想從中賺一筆,想從經銷商那進貨200部,同時必須使自己盈利不少于20000元。那么應該每部進貨多少元?記得你是一名合法的商人,要納稅(營業稅是營業額的5%)。
選取熱門話題,協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這樣既迎合學生的口味,又啟發學生的思維。同時更使他們明白作為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素質,自覺遵紀守法。
四、敢于質疑、敢于求真,無痕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隨著課程改革,我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現代化信息技術也被廣泛地應用到教育教學領域。課程教學過程中已經能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全新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了教學的最優化。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建立數學概念、分析數學問題。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假如我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一根線段MN上的點組成集合H(它是一個無限集),以這一線段為直徑的半圓上的點組成的另一個集合R(它是一個無限集),集合H與集合R哪個集合的元素更多些。估計多數學生會說集合R的元素會多于集合H的元素。假設你否定這一論斷,學生大概會和你理論。學生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來源于他們不懂將兩個無限集元素個數進行比較的方法。用傳統的教學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在讓學生理解這一問題上,當我們運用信息技術創造以下活動情境 : 讓學生采用圖形計算機或計算器來畫出一圖,圖中線段YR垂直線段MN且點R在MN上,再拖動線段YR,讓這兩線段一直保持垂直關系,觀察半圓上的點Y與R相對應的關系。通過這一學生活動,學生不僅可以認識到,這里的對應法則是線段MN上的所有的點所組成的一個(無限)集合H到半圓上的點所構成的(無限)集合R的映射,從而直觀地解決問題。
結合信息技術的解題方法,一方面新穎直觀,吸引眼球,另一方面可以逐步培養學生數學建模分析問題,處理抽象推理、檢驗校正等方面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形成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明白有錯必改,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
五、利用數學的美,無痕滲透真善美
在大自然中但凡美的東西都具有對稱性,如花卉、葉片、藝術品、建筑物等。對稱的美是數學美的核心之一,如二次曲線、雙紐線、玫瑰線、雪花曲線、黃金分割比等。利用圖形對稱性可以使解題手段更簡潔。若在數學問題解答中利用和創造對稱性,必然能體驗數學的內在美,能產生學習和研究數學的動力。數學的內在美主要表現在數學的理性精神、求實精神和創造精神。正如美國作家杰克·倫敦成名后,曾收到一位女士的求愛信:“你有一個出眾的名聲,我有一個高貴的地位。這兩者加起來,再乘上萬能的黃金,足以使我們建立起一個天堂都不能比擬的美滿家庭。”杰克·倫敦連忙回信,他答得很妙:“根據你列出的那道愛情公式,我看還要開平方!不過這個平方根卻是負數。”因此,數學的美在培養人的學習興趣、審美能力、思維能力和人格品質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數學美,可以培養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真善美,激發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
總之,“無痕德育”是數學教學的一種理想境界。只有“無痕德育”才能讓教師真正地與學生做到零距離,真正地走到學生的心里去。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德育”,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用心去發現、去探索、去嘗試,在無痕的影響中讓學生學得輕松、自然,在不知不覺中達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德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吳蘭珍.職業高級中學數學教學滲透數學思想[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05).
[2]程基石.例說職業高級中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數學教學通訊,2004(02).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