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玲
摘 要:人們常講:“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這句話的誤導下,很多人只是把數學與思維聯系起來,認為數學只能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其實不然。在數學學習中也離不開閱讀和閱讀能力的培養。數學閱讀有助于培養基本學習能力,如:認真細致、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通過數學閱讀可以使學生具備個性學習和發展的基本技能,以適應“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思想。本文首先從數學閱讀的現狀分析入手,然后探索了數學閱讀對學生的影響,接著闡述了數學閱讀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214-02
在批改作業時,常常聽到老師講:“唉,這么簡單的題目又做錯了,真是太粗心了!”學生什么原因會出現這么多不應該的錯誤呢?通過我平日的觀察,有的同學在做題時,根本沒把題讀完,只是根據平時的做題經驗草草把題目做完了;又或者在讀題的過程中,添字、漏字,關鍵性詞沒有注意到,理解錯誤了,題也就做錯了。只要老師將題目讀一遍,有時甚至讀到一半時,他就會叫道:“哦,原來如此!”。什么原因呢?
一、直面數學閱讀的現狀。
在實際教學中,絕大多數的老師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來,又通過自己的理解表達給學生,進而忽視對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似乎研讀數學教材僅僅是老師的事,而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生來講卻是被動的接受和理解,覺得自己只要聽懂課就滿足了。因此常常是老師反復講解、學生被動接受,一本書快講完了,而學生仍沒有掌握多少,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知識學了一大堆而能力卻提高不多,教學效率比較低下。
針對這種情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重視數學閱讀的教學,使學生在不斷的數學閱讀中逐步領悟數學語言,提升數學素養。數學課標指出,“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而“數學閱讀”則是讀者通過數學語言符號獲得意義的一種心理過程,因此專家指出:“數學課堂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所以,若要切實加強數學自主學習的思維訓練,提高解決問題的準確性,最為重要的一個基點就是強化“數學閱讀”。數學閱讀是掌握數學語言的前提,是順利、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之一。
二、追問數學閱讀的本義。
閱讀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認知活動;《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出指出:“閱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因此,老師應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閱讀活動,這可以使老師對閱讀的本質有更為深切的了解。閱讀實質上是閱讀主體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對信息進行加工、篩選,并重組腦中原有的知識信息,最后將所獲信息作用于主體已有知識結構,達到重整的過程。
教育心理學認為,數學閱讀是閱讀主體根據已有舊知,在一定閱讀動機的驅使下,依托閱讀習慣,通過閱讀數學材料,將文字語言轉譯成數學符號語言,并建構數學意義和方法。數學閱讀能力指順利完成數學閱讀任務的復雜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①對已學的數學概念、問題、符號、方法和證明在閱讀的新情景中的重現;②對新情景中的數學語句進行分解和組合;③對新學的數學概念、問題、符號、方法和證明的理解和記憶;④用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學的知識加以整合。
三、探尋數學閱讀對學生思維的影響。
現代梳理心理學代表人物皮亞杰、奧蘇貝爾等人的學習理論,可以看到關鍵的兩點:1、思維與語言系統的發育有密切關系;2、學習新知識依賴已有的智力背景。“閱讀”是一種以語言符號為媒介,包含有豐富的、超越現實生活內容的活動,會讓閱讀者的“語言系統”發展得更好,同時可以讓他的“智力背景”更為豐富,進而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及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更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30年的經驗使我相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他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以塑性,使他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系。誰不善于閱讀,他就不善于思維。”
數學的語言包含有通常的語言文字、數學符號、圖表,因此,在數學閱讀常須對各種語言進行轉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語言形式轉化為易于接受的語言形式,把抽象的條理不清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的條理清楚的問題,用自己更清楚的語言來表述,即“用你自己的語言來闡述問題”;另外在數學閱讀中也常要求在思維形式上頻繁變換,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思考。所有這些都要求閱讀者要有靈活的思維能力,而這種能力也正是數學閱讀所能培養的思維能力之一。那么,數學閱讀對學生的思維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一)變換方式、激發興趣、訓練思維的敏捷性。
(二)大膽質疑、合理探索、訓練思維的獨創性。
(三)縱橫比較、求同存異、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四)豐富想象、馳騁聯想、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四、探索數學閱讀的策略。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1、以身作則,引起關注。數學老師的示范閱讀的應該是學生的表率。因為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力,老師的示范閱讀直接影響著學生數學語言的表述能力。這就要求老師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通過老師閱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而老師如今的課堂,多數老師習慣把題目一出示,然后指名讀題或者自己直接泛讀一遍,緊接著就開始讓學生“開工”。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身為老師給學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讀一遍題目,又怎么能期待老師的學生認真讀題呢?老師不能因為自己已充分理解了就認為學生也熟悉了。如果老師在每次讀題時能讀兩遍、三遍,指導學生來閱讀,那么學生對閱讀也會更加關注。如在《圓柱的認識》一課中,對“圓柱的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這句話的理解,通過閱讀先抓住“完全相同”這個關鍵詞,又通過與“面積相同”、“形狀相同”等知識的比較后就真正地理解圓柱的概念。
2、課內課外,雙劍合璧。老師要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閱讀。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課外也要讓學生盡情地讀。課內閱讀以讀圖、讀符號為主,課外閱讀應以游戲為主,不帶任何任務,自由的閱讀、自在的游戲。
(1)課上讀什么。
① 提供各種形式的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② 提供綜合信息的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課外讀什么。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通過主客體的交互作用,獲得心理發展的。”適宜的物質和心理環境,能激發兒童學習的欲望,增強其主動探究的意識,并促進自身發展。因此,老師要留給學生自由閱讀數學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一些有效的數學閱讀材料,(如《數學史》、《趣味數學》、《小學生數學報》、《快樂數學》等課外數學讀物及數學學習指導讀物),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數學閱讀中,抽象與形象自然地融合,數學與生活的自然融合,促進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整合、融通。
總之,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開拓學生的數學視野。拓寬閱讀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