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灣
摘 要:在我國全面實施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前提下,高職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事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黨的十八大報告又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边@為我們在新形勢下開展高校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為進一步有效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自階級形成和國家產生以來就一直存在。它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最終是要通過人的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潛能的發揮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倡導的“人文關懷”就是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之中,在充分肯定人、尊重人、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需求的同時,啟發人、引導人、完善人,形成以受教育者為本的人本主義教育。
一、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1.教育對象的特殊性
高職院校的學源大多是未被本科學院錄取的一批學生,來自應屆高中、高職、中專、技校等學校。作為被教育的對象,他們一樣被要求成為合格的社會接班人,一樣對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和熱情。與普通本科學生相比,高職學生除了學習對應的理論知識、獲得學歷之外,他們更重要的是獲得一技之長。而且,高職學院的學生思維活躍,不會被傳統的應試教育拘泥,喜歡挑戰與嘗試,同時,從不同方面也反映出這類學生存在基礎知識不扎實,沒有強烈的學習動力,缺乏自信心等容易使學生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的因素。
2.教育內容和方法的特殊性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抽象、不容易被學生理解,教育方法缺乏革新,僅僅將道德作為教授的內容,忽視了大學生的道德基礎和實踐生活,使學生們無法將在課堂上聽到學到的東西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難以產生道德情感和思想的共鳴,久而久之,學生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并對其產生厭煩抵觸心理,不能提高思想政治覺悟,達不到課堂效果。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必須將職業、做合格公民作為道德教育的主體。高職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必須明確先做人再做事的真諦,這也是很多企業用人的理念,對于不喜歡死板記憶課本知識的高職學生來說,必須將實踐結合入教學中,重視道德實踐教育和體驗式學習,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教育過程中,看到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我國高職教育的原型多是中專、成人學校,所以存在起步較晚,基礎不足的情況,容易出現例如管理教育人員缺乏、資金短缺、根基不穩等問題,這些情況和問題導致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特殊性。首先,原本中專、成人學校已有的教育體制不適合繼續在高職學院里繼續使用,并且形成符合高職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進度相對緩慢,其中對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應當加強其政治素質、業務知識和職業素質等方面的培訓,鼓勵其進行繼續教育,以滿足高職學院對從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其次,在課時管理和安排方面,高職學院不應當完全按照普通本科學校的模式進行,而是應當根據自己的特殊性,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安排,以培養能力為目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減少對高職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時間的無謂消耗,,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
二、加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必然需求
1.人文關懷是貫徹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基本要求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終歸宿。馬克思歷來把人當作“主體”來看待,充分尊重人的地位和作用,堅決反對蔑視人的主體地位及其作用,堅決反對僅僅把人當作“手段”來看待。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并主張“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來研討人類和社會的發展問題,凸現了馬克思主義對人本身的深切關懷。在當今形勢下,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必然肩負著不同的歷史使命,原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弘揚“集體精神”,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逐步發展,對個人發展需要的滿足凸顯出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亦如此。
2.人文關懷是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素養教育的內在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矛盾關系中充當著中介轉化的地位,它既面臨著與人的發展關系和必須適應人發展的規律,又面臨著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和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規律。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助人性和他律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人文關懷。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在“屬人性”的本質上是統一的。人文關懷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只有將人文關懷的理念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之中,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價值和個體性價值的有效統一。換句話講,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意。還有學者指出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之魂。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理念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從傳統邁向現代并得以發展創新的必然要求。
3.目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素養教育在新形勢下表現乏力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網絡技術的整合,讓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從抽象變為具體,但不少高校在網絡思想政治素養教育的內容上,只注重說教,缺少引導,更多的是強調政治理論、集體主義等知識的宣傳,而涉及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咨詢、就業指導、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內容則很少提及,或者內容缺少系統性,起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且目前網絡思想政治素養教育的形式單一,很多時候就是簡單的講政治理論知識上傳到網絡,并沒有采取多樣的方式增加網絡思想政治素養教育的吸引性。對一些社會敏感話題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一旦發現學生出格的言論馬上采取措施刪除,而非正視問題并給予引導。
三、加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有效策略
1.教育者“目中有人”
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塑造靈魂”的特點,加之傳統灌輸式、權威式的方式早已不合時宜,要求教育者必須摒棄以勢壓人的觀念和做法,充分尊重和發展大學生個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加強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素養教育的調研。教育者也只有理解受教育者生存和發展,才可能與受教育者發生視界的融合與情感的共鳴,才可能將自己所代表的利益與情感有效傳遞給受教育者并使之產生行動。教育者要做到與受教育者成為交互主體,實現對話教育,通過探求主體間的共同性與共通性,形成間接滲透性的隱性教育。使大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是高校實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重要路徑。自然,要走向對話教育,教師道德建設與能力提升是前提。
2.教育內容貼近人
人不僅是“手段”,更是“目的”。目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素養教育有效性不明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學生一味的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對現實的人的需求顧及相對較少。黃正泉教授分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個事實,即人在思想政治社會現象中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即在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造人。如增強其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跳出把教育內容局限在思想覺悟方面的習慣做法,而是將問題貼近人的發展與需求,將社會需要與尊重個性相結合,將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這就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視為一門學問進行研究,把學問鉆真、工作做真、感情用真,真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啟迪思想、感化心靈的作用。教育者給受教育者傳遞正能量的同時,也要敢于面對當今大學生在多元價值沖突前的困惑,將理想信念與現實矛盾相結合,立足于客觀真實世界對他們進行引導。
3.教育方法引導人
回歸生命個體的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將每個教育對象視為個性化、生活化、多元化、自主性的個體,創設情感與能力生成的價值環境,在尊重與關愛的情境中,在互為主體間的情理交融中展開教育。必須采取誘導式教育方法,避免強制式教育產生的逆反效果。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進行人格教育,采取日?;逃绞?,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培養人格和思想品德,做到“教育無痕”;同時,構建和諧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的、人文關懷意蘊的校園文化建設,讓大學生在陶冶情操的過程中增強其對教育者、學校與社會的“信度”,達到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精神融通,這就拓寬了教育的渠道,學生接受教育也從被動變為主動,從而切實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落到實處,還必須要有制度的支撐,對一些硬性的不符合人性化管理的制度要大膽摒棄,注意構建和諧的學生管理模式,將教育、管理、服務融為一體并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增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務意識,并積極探索大學生網絡等新媒體發展形勢下的有效思路。
四、結語
總之,若提高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素養教育的有效性,必須找到增強其有效性的根源與靈魂,需要深入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教育功能與效能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舒湘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與針對性研究[J];湖南交通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08年.
[2]劉紅;針對高職學生特點營造勤奮進取的氛圍[J];廣西高教研究;2004年3:17.
[3]王春英;對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