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佼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對學生個性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家長和社會各界教育人士的關注。語文作為一門創造性和想象力十分豐富的學科,對學生個性的培養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挖掘并培養學生的個性,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教師應重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激勵學生在勇敢質疑、大膽創新,以此更加符合現代提倡的素質教育理念。本文就是在分析了小學語文教育的情形下,研究討論了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并提出了一些對策和方法。
關鍵詞:學生個性;課程改革;學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377-01
一、認識課程改革的特點,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培養
小學語文新課程的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傳統體系被打破,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教育貼近社會生活,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語文課文學習中,能夠主動地學習文化知識,提高學習和生活技能。同時,小學語文的新課程改革也更加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由此,教學過程中要認真研究并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建構新的教學模式,才能確保學生更加富有個性。
1、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發掘自身的意愿
新課程改革下課堂教學效果能否提高,關鍵在于教師與學生是否建立了和諧互動的課堂氛圍,是否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是否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目的在于師生在教與學中進步,在教與學中體驗到快樂。
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生產有著密切相關的關系,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捕捉相應的生活現象并引入新知識,進而升華成對學生思想認識的教育。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化學教學的效果,而且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生活的能力,同時也能夠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了和諧互動的學習氛圍。
2、創造機遇,引導學生表現自己的個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環節,是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延伸與升華,紙上談兵終究是虛幻的,新課程注重對語文教學探究性研究,教學策略要求教師注重提高學生實際領悟能力。教師要積極開展課內活動,如《陶罐與瓷罐》這篇課文學習中,可以安排學生分角色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從而在無形中加強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只有讓學生充分進行對小學語文的了解,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意義,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力。
3、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多媒體計算機和教育網絡逐漸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以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標準精神為指南,加大語文課程改革力度和深度,其中現代教育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作用不可低估。例如《中華少年》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對這篇朗誦詩的學習熱情。通過視頻、音頻,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從不同方面剌激學生的大腦,加強教學信息傳播力度。從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重視學法指導,增強學生的個性
1、引導式教學,增強學生個性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目前,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重教輕學現象還很嚴重,教師只顧埋頭教書,而不去指導學生如何學,致使學習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例如《草叢的村落》這篇課文,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向另一個族群,學生們就會發現,除了人類,世界上懂得演繹生命的原來還有很多,也許它們的生命卑微、脆弱,但它們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并勇敢、真誠地活著。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領悟,就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個性。
2、課堂指導教學,增強學生個性
學生課前有了充分的預習,對課堂的學習將是專注而高效的,也對自身個性的提高更上一層樓。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注意弄清下節課的學習目標,其次要指導學生注重資料收集。部分學生在收集、分析資料時,學習不夠深入,只是利用網絡或圖書資料進行簡單的組合。有些學生更是完全讓家長代辦收集分析資料。這削弱了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提高實踐能力的作用。在下節課的學習中讓學生積極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請求同學的幫助。最后教師對課文的主題思想進行剖析,從而做到增強學生個性。
3、科學探究式教學,增強學生個性
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科學探究式教學,是當今教學改革的熱點。教學方式采用探究式,就是要求教師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新型探究式教學的過程。教師應著眼于現實生活,通過讓學生進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學生能從更深層次加強的學習內容的領悟。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該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比方遇到需要背誦的課文時,應隨時向學生指明需要記憶的內容,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努力化難為易。使學生從小養成會學、善學、巧學的好的學習方法,并塑造學生自身的個性。
三、總結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策略的核心在于真正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共同發展平臺。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通過教學實踐和思索,不僅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更能加強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小學語文教育策略需要教師時刻更新教學策略,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學潛能,提高運用教學理論的能力,為孩子的身心發展中埋下一顆充滿活力與個性的種子。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一大批性格相同的人才,而是培養一批富有鮮明個性的人才,我們教師更應為培養創新個性人才、為國家的基礎教育事業貢獻自身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石進榮《雜文月刊:學術版》, 2015(4):269-26
[2] 楊細丹《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0(23):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