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然
【摘要】在德國的學校教育中,出于對人的“知”、“情”、“意”有機結合全面發展的深刻認識,對“情”與“意”在人格發展中重要性的認識,德國學校藝術教育非常強調“體驗”與“陶冶”。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藝術觀是另一個支持藝術教育的重要因素。為了實現音樂教育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關鍵在于調整并處理好師生關系。本文對于德國音樂的這兩個重要的教育觀進行了探析。以推動我國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體驗” “陶冶” 以學生為中心 音樂 教育理念 啟示
一、強調“體驗”與“陶冶”的教育藝術觀
出于對人的“知”、“情”、“意”有機結合全面發展的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對“情”與“意”在人格發展中重要性的認識,德國學校教育非常強調“體驗”與“陶冶”。德國教育傳統對人格心靈陶冶同樣一直十分重視,從十八世紀的赫爾德(Herder)、洪堡到黑格爾、席勒、歌德都強調陶冶的重要性,伽達默爾認為審美陶冶是通過藝術而達到生命和諧的過程,是一種生命的塑造。教育學家李特(Theoder Litt1880-1960),在總結這一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了陶冶教育觀,他在明確了整個文化教育學派的重要觀點:“人類的精神活動經由歷史的積淀過程而成為一種文化財富”的觀點之后,指出陶冶也是一種財富,他繼承了席勒“在近代社會,由于分工,由于國家使各職業和各等級嚴格割裂,使人性產生了分裂,勞動者只是重復于千篇一律的單調動作,人失去了內心的和諧和完整,整個社會變成機械,人成了零件,要拯救社會,首先得恢復人性的完美,而這只有通過審美教育方能完成”的觀點。
李特在闡明陶冶與精神財富之間的關系時指出:精神力量是教育的本真源泉,是教育賴以生存的生命活力。文化教育家都非常重視精神力量的作用,都把它比作教育的血液,李特則將這種精神力量分成七種,即國家、經濟、宗教、科學、藝術、道德與時代精神,其中關于藝術、道德與時代精神是這樣闡述的:
藝術。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李特認為,藝術的領域表征著人類的創造精神,藝術是隨著人類的脈搏一起跳動的,它說出了人類的心里話,表達了人類自身不斷生長的東西:觀念、思想、希望、夢境和抱負。以藝術來培養人的意志,使人避免陷入機械的和理性的存在,過上一種和諧的生活,消除時代中的不寧靜和丑惡等現象,引導人的精神不斷升華。
道德。李特認為道德在教育學中的價值是給予教育規范,其所負的責任是“道德品格”、“具有德性的人格”和“道德的協同體”的培養。要求發展道德教育,首先要以教育學與倫理學發生關聯,去培養人類互愛的精神。
時代精神李特認為時代精神是國家和社會所表征出的主導性時代傾向和現實氛圍,并以一定價值取向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稟有時代精神的“教育協同體”(Erziehungsgemeinschaft)是將教育理想化為社會的某種形式的媒體,經過這種中介作用,該團體就成為“教育化的生活團體”(Padagogisiertre Lebensverband)。它是一種有機的協同體,能產生能量和能力,從事多方面的工作,發揮精神的自動功能。“體驗”與“陶冶”的發展教育觀,很自然地使美育與藝術教育成為整體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藝術觀
在德國學校教育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藝術觀是另一個支持藝術教育的重要因素。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教育觀直接導致的結果是,一方面強調從學生的能力水平,從學生的實際體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由探索和創造性參與,另一方面則強調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藝術性,兩者都視教學過程為一個藝術的過程。諾爾在“論教學論中的對立性”很清楚地論述了這一觀點在教學實際過程中的體現,他描繪一個教師曾讓孩子們做緘默練習,教室里靜得連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她通過這一方式,在孩子身上培養了一種孩子自己可以欣賞到的力量。一位小學教師讓孩子做一種練習,要他們在游戲中聽到哨聲后突然站住并看著他,孩子們不禁為自己具有這種自我控制的能力而歡欣雀躍。如果教師在語音課上讓學生自由造句,然后再加以整理,從中找出規律,并和學生一起檢驗這些規律的有效性,那么這項作業就會給孩子帶來無窮的樂趣,因為孩子們在這一過程中對自己力量的感覺,隨著向規律性階段前進而提高。這是一條從靈活到一致的途徑,但它始終包含著突然重新擺脫已有的框式而完全投入自由探索的可能性。這種自由和約束的更迭,個別的游戲活動和一般的專心之間的變換等等,每一次都能提高對生活的感受,并從中產生出一種新的能力。再下一個目標,應當是培養學生即使在自由活動中也能隨時集中起注意力。此時,教師的藝術不僅在于抓住有利的時機更換活動,而且首先在于正確地掌握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的程度,也就是說,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逐步延長更換活動的間隔時間。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是目標明確的組織力量,這種力量,即使在活動自由的情況下,也能處處建立起聯系,引出結果并確定結果。幫助學生體驗正確的生活秩序,并建立起達到可靠性和完美性的意志。
到了德國當代學校教育改革時期,由奧爾夫提倡的在音樂教學中的創造性原則,即“讓學生借助簡單的樂器創造音響并進行譜曲”,“創造性地聽寫樂譜”,“從聽懂音樂、解釋音樂發展成能創造性地從事音樂活動”的原則,成為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原則之一被推廣到各學校中去。而“教師應具有一個藝術家的個性”則成為了對教師職業素質的普遍要求,也正因為這一素質要求,利希特瓦克才說:“教師職業是一種需要特殊天賦的職業”。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德國音樂教育觀的探析,德國學校教育的藝術教育本質對德國學校教育的改革產生的極為重大影響,使我國音樂教育工作者深受啟發。這些發源于德國教育傳統并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形成高潮的教育思想,不僅成為德國教育思想的主潮,也直接體現在德國學校教育的目標與教學內容上。這些思想強調了藝術在教育中具有本質的意義,從而突出了藝術在教育中的位置,也闡明了藝術教育的哲學思想基礎,成為支持德國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因素,對德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指導作用。當然,德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歷程,也有自己存在的問題,但就上述所涉及到的學校教育與音樂教育的發展關系,相信對我們當前相關問題的討論啟發意義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