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華
【摘要】目前中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并且目前中職基礎英語教學模式很單一,英語課堂乏味枯燥,導致學生對學習英語失去興趣,從而加劇了學生英語薄弱的現象。因此,在中職基礎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本文主要探究中職基礎英語教學中情景創設活動的組織和實施。
【關鍵詞】中職 基礎英語教學 情景創設活動 組織 實施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壯大,我國對中職教育越來越重視。中職基礎英語對于學生的就業和發展具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中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比較薄弱,而且目前中職基礎英語教學模式很單一,英語課堂乏味枯燥,導致學生對學習英語失去興趣,從而加劇了學生英語薄弱的現象。因此,在中職基礎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本文主要通過創設情景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促進中職基礎英語教學的健康發展。
一、情景創設的意義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中,英語學習呈單向式吸收狀態,其主要以教師為主,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感受,并且使得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無法將課堂上所學的英語知識運用出來。從本質上來講,教和學相互依賴的同時又互相作用。而教學藝術的核心就是設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做事的熱情和動力。因此,對于教學而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課堂上的活躍氣氛,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
在中職基礎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思維能力,產生想象和聯想,來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英語的教學不是單純英語基本知識被動灌輸,而是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交流環境。但是就目前而言,中職基礎英語教學效率很低,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英語知識到不能運用到實際工作生活中,英語教學失去了其教學目的和意義。為此,教師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創設有效的學習情景,使得學生真實的情景中感受和學習英語,激發學生參與英語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生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二、情景創設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1.教學前的語言交際情景創設。語言交際絕不單純是一個造句過程,而是一種在特定的場合所使用的特定交際策略。在英語教學課堂上剛開始就按交際準則來進行英語教學,教師可以創設互相問候的英語交際情景,吸引學生參與到英語課堂活動當中,為英語課堂的情景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創造一個幾乎真實的英語交際氛圍。同時,教師要將分層教學法運用到中職基礎英語教學的情景創設中。根據班級具體條件和學生實際英語水平,針對不同層次英語水平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英語交際對話。另外,教師在進行創設英語語言情景時,要秉持積極誠懇的態度,投入真情實感,語氣和藹而自然,讓學生能在中語言情境中輕松的進入對話,并且自如地應用英語,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進一步加強中職基礎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2.復習中的競答情景創設。中職院校學生普遍英語基礎比較差,英語的詞匯量掌握的比較少。因此對于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英語復習很重要。教師要重點強調對單詞和詞組的復習,增加學生的英語詞匯量,并加深學習過的英語知識的記憶。在中職基礎英語教學中的復習環節,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競答的英語交際情景。教師可以讀出之前英語課堂上學過的一個單詞,讓任意學習組中的學生來搶答,拼讀出單詞的同時說出他的中文意思。
3.教學中的問題情景創設。在中職基礎英語教學中創設問題情景,主要內容是將有趣的教學內容通過問題的形式來表現。教師要根據準備講授的學習內容,在任意一個相關的真實情景中篩選出一個或者多個比較典型的問題作為“引言”部分,并圍繞著這個問題來開展接下來的教學任務。學生可以通過問題創設情景,讓英語知識更加問題化,同時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問題進入思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實踐中的活動情景創設。中職基礎英語教學的實踐活動是教學的最后一部,也是學生對教學課程的實際運用。因此,教師要在此創設有效的活動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能夠充分的運用所學知識,并通過自己對實際情景的把握與理解,充分利用英語語言來演繹活動情景中的角色。教師在實踐情景中可以為學生設置電話預約飯店位置的場景,里面共有總臺接線員、客人和前臺三個角色。因為這是一個真實的場景,學生要用英語并且充分演繹其角色,徹底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同時也讓有限的課堂時間充分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和效果。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中職基礎英語教學中情景創設活動的組織和實施的具體分析,讓我們知到了通過創設有效真實的情境,來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是構建高效中職基礎英語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并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和成績,提高了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興趣,調動了學生對中職基礎英語教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全面提高班級所有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方.情景學習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廣州大學,2013.
[2]林素容.談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情景創設[J].莆田學院學報,2008,0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