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蘭英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英語教學也趨于復雜化、多元化、跨地域化、跨民族化,給整體的英語帶來了新的活躍元素。可是在互聯網發展和經濟較落后的農村,英語教學發展的速度并不能滿足社會、家長和學生的需求。在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學生各方面都應采取相應措施,筆者在本文中指出了我國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四大問題、七大因素、八大對策。
【關鍵詞】農村教育 中學英語 提高對策
一、 農村基礎教育背景
2000年,教育部頒布新大綱,提高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近幾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英語教學也趨于復雜化、多元化、跨地域化、跨民族化,給整體的英語帶來了新的活躍元素,可是在互聯網發展和經濟較落后的農村,中學英語教學還依然處在一個轉型階段。農村教育不能滿足社會、家長的需求,農村學校生源流失已是普遍現象,尤其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學仍然比較落后,其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意義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二、 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現狀
1.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現狀。從改革開放至今40年的時間里,我國的英語教育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近年來互聯網的普及,英語教學結合了互聯網的富媒體性進行創新,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加入了電子書,遠程教學,社群分享,線上互動,資源集合APP,多媒體展示。這些擴展形式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顛覆了傳統教學的線性教學方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英語,對于英語發音的學習,有更多正確的參考。
2.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現狀。當城市的發展速度呈指數級增長,而滯后的農村則顯得更加落后,知識溝(knowledge gap)沒有因為互聯網的低門檻而縮小,反而增大。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條件較好的家庭,將子女送入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經濟條件差的學生依然留在農村,他們對學習和未來的渴望無法得到滿足。接受最新的教育是農村學生和家長集體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水平是整個社會的呼聲。英語做為參與全球化一個重要的語言工具,其在中學階段教學的提高迫在眉急。
三、 我國農村中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自身發展存在瓶頸。在內部因素上,農村中學英語教師缺乏工作積極性,缺少對教育事業執著的追求精神,在專業技能提高上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對目標語國家的人文知識和風俗習慣沒有全面了解。如,教學方法陳舊、口語不標準、對新興教學科技無所適從等。
在外部因素上,學校教學設施落后,無論是自身對新科技的掌握,還是在教學中對新事物的解讀,教師都處于滯后狀態。在上級教育者的政策規劃下,處于被動狀態,充當被教育、被發展的對象。繼續教育的機會少,在一份教師培訓困難的問卷調查中,77.78%的教師選擇“缺乏資金外派教師進修”。
2.教學內容脫離農村教學實踐。我國英語教學內容主要是由城市的專家和學者確定,在內容設置上,很少涉及到農村英語教學的實際問題,書本案例也不符合學生和教師的日常實踐。
3.教學形式過于傳統和保守。在羅杰斯創新傳播理論中,新事物的使用者分為:創新者、早起采用者、早起追隨者、后期追隨者、滯后者。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教學形式創新提供了可能,而農村教師扮演著后期追隨者和滯后者的角色。一是課堂形式缺乏互動;二是教學的科技形式單一。
4.學生沒有正確理解學習英語的意義。農村學生進入職場后,對英語應用最多的崗位就是成為中學英語教師。因此,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動力。再者,中學階段的英語評判標準以卷面成績為主,這種評價方式使得學生過于看重分數而丟失了學習過程中的樂趣。
四、影響農村中學教學發展的因素
客觀因素有:1.農村和城市的教育資源兩極分化,教師無法進一步提高教學能力,教學手段的創新能力差。2.城市與農村教材和政策統一化,喪失了地域和情景的獨特性,無法在教學過程中讓教師和學生產生認同。3.條塊分割的教學規劃,使農村教學處于被動和服從狀態,從長期來看,容易導致教學創新疲軟。4.硬性的考試分數考核標準,使得英語學習較為枯燥,使其不能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和意義。
主觀因素有:1.優質生源流失,本地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2.教育者創新意識差,教育革新的主觀能動性有待提高。3.在全球化潮流中,各方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不足,大多停留在英言結構組織,無法還原語言使用情景和文化背景。
五、我國農村中學英語教學提高對策
1.改善農村教育資源布局,縮小城鄉差距,包括教學資金、再教育機會、新技術的引進等。
2.建立專業的農村英語教學研究小組,作出適合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內容規劃和長期提高戰略。
3.促成農村與城市教學交流互幫機制,刺激農村教師進行自我革新,潛移默化影響其對當下大環境的認知。
4.打通遠程和遠洋多元化教育渠道,降低信息誤差,提高英語教學的水平。
5.加強具體的教育科研制度,教師除了在教學能力上提高外,還應增強其研究能力。
6.創新教學評價機制,加強教師反思能力、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新媒體操作能力、課堂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
7.普及互聯網新教育平臺的使用,對新技術掌握能力較弱者進行集中培訓。
8.教學單位管理者、教師、學生各方都應提高英語技能發展意識,管理者制定長遠的教學發展規劃,引導下級不斷發展;教師應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做到不懈怠、不停滯、不局限;學生應提高未來發展的視野,提高掌握英語能力可帶來的優勢。
參考文獻:
[1]張德祿.中國英語教育的發展與未來[J].當代外語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