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石馬在陵寢神道中內涵豐富,并較早出現,其格局及風格面貌隨著時代的發展相應改變。明孝陵神道石馬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一件杰作,風格表現上強調對于漢唐審美的追求。其稚拙樸實渾厚的藝術風格受當時的文化思潮、統治需要及社會狀態的影響,拙樸、渾然天成看似隨意的線條,渲染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明孝陵神道石馬樣式的確立為后世樹立典范,對后世神道石馬的格局及風格演變影響重大。直至中國封建制度的消亡,但是其表現手法仍影響著當代雕塑領域。
關鍵詞:明孝陵神道石馬 風格表現 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I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89-01
一、明孝陵神道石馬與此前神道石馬格局上的對比
馬這一形象內涵豐富,《易.說卦》中提及“乾為馬”。道教因以“乾馬”指純陽之氣,象征國力,也象征爭伐和人才。 馬這一形象是符合統治者需求的,因此很早就用于祭祀、陪葬,在商周時期,地位稍高的貴族墓中,一般都會有車馬隨葬現象。車馬隨葬是一種等級制度的體現。等級越高,死后隨葬的車馬數(或車馬器數量)越多,西漢時期,臣屬墓前有石馬出現,例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馬。但是帝王墓前是否有還有待發現。霍去病墓前的石馬處于陪侍狀態,體例不甚完善,有一種隨意的墓前裝飾意味。自東漢光武帝墓前便放置象、馬。明孝陵的石馬在數量上不同于唐宋,乾陵第三組三出闕與外城城垣之間的神道兩側,鞍馬共五對,每匹馬前立有一名馭者。橋陵翼馬,儀馬和牽馬人同乾陵,因此唐朝的神道格局還沒有定例。宋陵比較統一, 仗馬四、左右配有控馬官八。自宋時出現后世的擺放雛形,此后宋明清皆列于神道,體例趨于完善。
明初二陵即袓陵、皇陵參照宋陵形制,有控馬人存在,數量上也一致,但是取消了上馬石。明孝陵則采用兩對石馬, 一對為臥,一對為立,由欞星門入,所有石獸都是前為臥,后為立。去除唐宋時馬身的裝飾鞍勒,并去除牽馬人。由此可見明初建造祖陵和皇陵時主要還是繼承宋時的神道模式。明孝陵作出如此大的革新,反映出明初中國統一以后,所具有的博大堅實的氣魄和樸素洗練的藝術特點。這一點,后來的明清帝陵石刻都難以企及。
二、明孝陵神道石馬的藝術風格與此前的比較
墓前放置石馬,最早見于西漢茂陵霍去病墓的馬踏匈奴像,屬于紀念性雕塑,是對霍去病武功的褒揚。其墓前的石馬形象與現實馬的形象相對比,可以發現它們的形象差異較大,霍去病墓石雕馬形象并不追求形似,而注重氣魄雄大以深沉感人,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大巧若拙、渾然一體、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其中的代表作為馬踏匈奴,這件作品大氣厚重,用了一塊象形石,簡易刻畫,可見其上流轉的線條,在應物象形中自然地表現,斧刻痕跡盡量減少,符合西漢早中期的文化思潮。唐朝陵墓陪葬有著名的三彩馬,此外還有石馬,唐初比較著名的有昭陵六駿,寫實水平較高。馬的結構與神態表達得更加傳神。漢代的作品強調馬臀部的弧線型,但那種弧線形是與一種裝飾感、運動感連接在一起。六駿的造型,強調弧線感, 暗示著一種膨脹感和渾厚感,這也正是尚豐肥的唐代造型觀念的前兆。為了營造陵墓肅穆端莊的氣氛,乾陵石馬強調靜態的美,沒有太多動態的表現,左右對稱,造型上沒有扭動,但是在這種沉穩中形體飽滿而充滿力量。乾陵翼馬與之相類。宋代石馬如宋太祖的永昌陵石馬在風格上改變了唐時的豐肥厚重,而趨向于瘦勁矯健。比例準確,刀法洗練,更似真馬。在中國花鳥畫史上,正是工筆盛行的時候,因此造型的準確,可能與之有關。永昌陵石馬以后,宋陵石馬更趨于瘦健,可能跟宋人審美趨向有關。明初二陵即祖陵、皇陵雖然在格局上繼承了北宋的制度,但是在藝術表現上更趨于渾厚,與北宋有所差別。
明孝陵神道石馬采用整塊石料用圓雕的技法雕刻而成,造型線條簡練流暢,氣勢渾厚,在細致刻畫中不失生動,控馬人的取消,仿佛給了石馬莫大自由。每個石馬嘴角含笑,給人一種和諧的感覺,同時頭顱微低,表現得很謙遜。馬鬃樣式性地往兩邊分開,一絲不茍,出現微妙的S形曲線造型,馬尾粗厚,長度即地,很難看到鋒利得刀痕,都打磨得很圓滑,馬體全身圓厚,馬腿較短,它不同于北宋時的寫實,關節處的寫實已消失,代之的是意象性處理。在寫意風格的道路中呈現出雄渾拙樸、自然大氣的藝術特點,使用稚拙的曲線進行藝術表現,有一種沉穩的氣勢。經過打磨和歲月的侵蝕,石刻顯得更加渾厚。明孝陵石馬的造型、風格和漢代的相似,從其塑造手法來看,頭、頸、軀干、四肢都被歸納為圓柱體,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雕刻。比較看來,霍去病墓前石馬與之審美情趣接近。雖然明孝陵的石馬看上去輕松自然,但是無論臥立,都幾乎沒有其他的動態,左右對稱,造型上沒有扭動,與唐時很相似。而霍去病墓前的石馬的動態情節顯得更具表現力。
三、明孝陵神道石馬的文化內涵及對后世神道石馬的影響
明孝陵神道石馬在風格上追求稚拙樸實渾厚的藝術風格,這是對于漢唐的復古,明以前經歷了非漢族統治,明朝建立需要體現民族自信心,宋時宗室被限定活動范圍,明太祖在這一點作出改變,宗室子弟有封地,這也是學習漢朝的制度,說明朱元璋仔細分析宋室積弱的原因,并力求作出改變,這一點在明孝陵神道石馬上有很大體現。石馬除了繼承了唐宋的靜穆莊嚴以外,在審美表現上幾乎是霍去病墓前石馬的翻版。說明明初對漢朝氣魄的崇拜。早期作品正因為其稚拙而意味雋永,明孝陵神道石馬格局的確立,為后世提供了典范,但是同樣為藝術表現戴上枷鎖,此后表現手法上呈現樣式化發展,體現封建專制的制度森嚴,如此以后,神道石馬的藝術性大大下降。
明十三陵中以成祖長陵神道作為主神道,石馬體制格局與孝陵相同,但是已缺失了孝陵的大氣,有裝飾性的表現,馬體被拉長。湖北鐘祥顯陵神道石馬格局與孝陵一致,清正式代明以前有四祖 ,入關之后陵墓有所增建,稱“盛京三陵”。除永陵外,福陵、昭陵各有一對石馬。順治孝陵神道為清東陵主神道,石馬兩對,前臥后立,同于孝陵。清西陵以雍正泰陵神道為主神道,但是只有一對立馬。以康熙注重節儉,景陵亦只有一對石馬。以后乾隆裕陵也如此。 明孝陵神道石馬的體制確立影響了明清兩代,馬身不加鞍勒,不設役馬人。只是在風格表現上有所不同。孝陵石馬石質為石灰巖,造型大氣,經過歲月侵蝕,更顯一種古韻。而其后諸陵多用漢白玉花崗巖,體積小于孝陵,注重形式表現,馬體被拉長,越晚這種樣式越明顯,如同玩偶一般,難見皇家莊嚴。
明初理學盛行,但還處于良性發展狀態,對于藝術表現上融合了儒道釋的哲學情懷,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越發格格不入,成為規矩的象征,限制了感性思維的揮發。整個社會外在面貌上也被這些條框所約束,晚清的落魄也說明這是一種無力的維持,社會急需改變。明孝陵神道石馬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一件杰作,在風格上追求稚拙樸實渾厚的藝術風格,強調對于漢唐審美的追求,也反映了當時統治者對于國家、民族的期望。在這其中也可以看出統治者對于封建制度的探索和維持。明初市民經濟得到發展,理學興盛,對于神道石馬的藝術表現也有很大影響。明孝陵神道石馬樣式的確立為后世樹立典范,直至中國封建制度的消亡,但是其表現手法仍影響著當代雕塑領域。
參考文獻
[1]劉允東.先秦時期車馬殉葬制度初步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山東大學,2005
[2]秦波.唐代陵墓石刻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4.70
[3]強勝利.北宋七帝八陵藝術特征[D]:[碩士學位論文].河南:河南大學,2013.1
[4]郝秀麗.霍去病墓石雕馬形象的抽象性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2(19):19-20
[5]徐力軍.馬形象在唐代雕塑中的運用[J].藝術設計研究,2008(s1):43
[6]肖長生.論中國古代雕塑的線條[D]:[碩士學位論文].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2007
[7]觀點可見吳東升. 論明孝陵神道石象生的藝術風格[D]:[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大學,2012.39
[8]清朝追尊四祖均葬赫圖阿拉,稱興京陵。太祖曾遷景祖、顯機葬于遼陽,稱“東京陵”。順治十五年(1658年),將二祖還葬興京陵,次年,定興京陵為“永陵”。清太祖葬盛京沈陽東北,名福陵;清太宗葬盛京之北,名昭陵。永陵、福陵、昭陵號稱“盛京三陵”。
[9]沈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清初三陵一永陵、福陵、昭陵》[M] 文物出版社,1982
[10]陳少豐.中國雕塑史[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3.
[11]劉向陽.唐代帝王陵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12]王韋.明孝陵--石刻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童興強,男,江蘇省鹽城市人,南京藝術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