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迎旭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接受、思考、驗算求證能力,增強學生互相交流、探討的主動性,必須為學生提供一個合作、交流、辯論的平臺。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有效的學習方式逐步進入初中數學教學中,并被廣大師生實踐和接受。主要探討初中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及實施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合作形式;評價方式
一、應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背景
現代的小組合作學習起源于西方,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最終形成了多樣化的實施策略。小組合作學習因其突出學習的集體化、過程的開放性和互助化、效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而被廣泛應用。
我國系統性地研究小組合作學習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倡課堂教學中應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邊互動、共同配合完成教學任務,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方式更成為教學科研的新熱點。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與特征
簡單地說,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學習小組的方式,組織、引導學生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目標展開合作。也就是說,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了團隊目標、個人學習目標的達成而積極參與,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的教學形式之一,從作用上講,其具備以下主要特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的認知發展、有利于教學信息及時反饋。從組織形式上講,主要具備小組成員互動、所有成員具有明確的討論目的、小組成員充分合作互助、小組成員各負其責的特征。這些特征也決定了小組合作學習實際應用的策略。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教學時間的不同,可以把小組合作學習分為課前協作小組、課堂討論小組和課后研究小組,或者按照不同的學習能力把學生劃分為短期學習小組,安排小組成員進行課前協作、課堂討論和課后研究。
此環節的難點在于如何建立起人員搭配合理、學習效率高、學生間互促互進共同提高的學習小組。一般來講,課堂教學中的學習小組均以座位相近來分配。但在課前和課后協作時,這種分組方式無法顧及學生之間學習成績、學習能力不同這一因素。如果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相近,則易流于形式;如果學習能力相差過大,則易導致基礎薄弱的學生因跟不上其他學生的腳步而逐漸喪失討論的信心。因此,筆者認為學習小組的劃分,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成績和學習能力,如以六人一組為例,應盡量按學習能力強、中等、較差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來分配。
2.合理設置問題
教師要正確認識合作學習,掌握學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科學合理地設置小組討論的問題。總體上講,問題要有可操作性、可探索性,有層次、有挑戰。因此,教師應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篩選,增強問題的可操作性。如,講授“日歷中的方程”一課時,就可以設置讓學生尋找月歷上面日期分布規律的環節,并提出“橫行上相鄰三個數字之間的關系,豎列上相鄰三個數字之間的關系”的問題,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當學生得出答案后,再引入方程式的概念。這樣才能提高數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師適時引導
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適時進行引導,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如,當小組內的成員意見不一致時,由于學生的年齡、學識的限制,往往會陷入表面的爭論,而無法觸及問題的實質。此時,就需要教師在討論中明晰正誤,引導學生正確解決問題。
4.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成果不僅要突出學生個體的成果,更要突出團隊的成果。因此,需要在進行學習效果評價時,強調小組的集體成果,再突出個人成績,從而把評價重心由個體轉向團隊。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方法多種多樣,如自評、互評、小組評、教師評等。教師應客觀、準確地選擇評價方式。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合作意識。我國現階段的初中生主要是獨生子女,受社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團隊意識與合作意識差,如果組織方法不當,就難以發揮小組合作學習應有的效果。而教師也是在比較缺乏合作機制的傳統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因此更需要在工作和學習中加強合作意識。(2)在小組成員分工方面,教師要主動發現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交流技巧等,為成員設立相應的職責,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3)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采納別人的意見。因此,教師應參與到小組學習中,引導學生充分聽取別人的意見,指導學生進行有效交流,避免使討論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沈明.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的誤區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09.
[2]李有連,王亮亮.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思考[J].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