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蘭
【摘要】中職語文教學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重重困難,面臨嚴峻挑戰。中職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效率,需要從優化學校的人文教育環境,重視教師的素養提高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困境,新招
縱觀我國教育的特點,大眾化正成為教育的時代特征。中職教育在獲得空前發展的同時,承擔著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人才培養、教育普及、社會穩定等等。生源競爭劇烈、社會認可度不高、學生管理累、教學組織難等問題也給中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嚴峻挑戰。近年來,與教育大眾化相伴而生的是愈演愈烈的教育功利化傾向,在整個教育鏈條中,初中教育的功利色彩最為濃厚,社會、學校、家長在辦學“利益”訴求上幾乎達到了驚人的默契,即把成績相對較“優”的學生送進普高,而那些在老師看來沒希望升入普高的學生則被放任,甚至被放棄。由此帶來的后果便是中職教育在面對劇烈生源競爭的同時不得不面對大批對于學習和常規管理久已生疏的學生。
一、中職語文教學困境
語文雖然從幼兒班開課至大學一直都是必修課,但中職語文教學的情形不容樂觀。中職語文具有基礎性特點,語文基礎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其他學科學習困難。因此,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普遍成績較差,其中就包括語文成績非常糟糕。課堂表現為:不善于聽,靜不下心,理解出現障礙;說不出來,心中有話要么支支吾吾,要么話不對題,要么言不得體;不讀書,討厭文字的東西,看著長課文就心里發毛,眼睛就酸澀,更談不上閱讀習慣了……這些讓我們語文教師傷感的現象太多,背負的責任太重。所以,要完成“指導學生正確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技能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這樣的中職語文教學任務,成為了我們中職人追求不懈的目標。
二、突破困境需要解決“教什么”
要突破中職語文教學的困境首先是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以母語(即祖國的語言文字)為教學對象的語文教學,是一個世界性共同研究的課題。到了中職階段,如何“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仍然是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的首要任務。所以,中職語文課仍然該有正宗的“語文味”,一是會“語”,用漢語說話,說得簡明連貫得體,能正確表情達意(即說得明白);會“文”,掌握和運用漢字,寫實用文,寫表“情”文(心得體會、認識反思等)。為了中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還應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
一方面,我們要教給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和積累語言材料的方法。1903年語文獨立設科,就是為了要使語文同經學、史學、哲學、倫理學等混合教學中分離出來,而以教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為專職。所以,那些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德育課”“活動課”“欣賞課”等完全脫離語言文字教學的課算不上真正的語文課。葉圣陶說:“語文這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構成語言的基礎和基本面貌的是基本詞匯。掌握一定的詞匯和語法、積累一定的材料是解決中職學生詞匯貧乏、詞不達意等“通病”的良藥。
另一方面,我們要教給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和語言表達的技巧。語文課,要教學生讀懂(即理解)課文。怎樣才算讀懂了?古人云:“讀者,抽也”,“抽釋其義蘊至無窮”。就是說:閱讀要抽出讀物的意義,才算讀懂了讀物。讀報紙如此,讀公文如此,甚至是一個便條的閱讀也如此。通過閱讀,把讀物中的信息抽取出來,通過聽和讀把讀物中的語表意義和隱含意義理解到位,才能叫“基本讀懂了”。中職學生的語文看似到這個程度就夠了。但是為了他們的“可持續發展”,還得學習語言的表達技巧,即怎樣表達更好,怎樣表達更明白或者更含蓄。表達技巧的學習,需要大量的閱讀和理解。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讓學生在閱讀理解中學習借鑒用不同的技巧駕馭文字,更好地、更深刻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三、突破困境需要解決“怎么教”
要突破中職語文教學的困境還需要解決“怎么教”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抓人文教育環境優化,重語文教師素養提高和激活學生學習興趣三個方面著手嘗試:
1、抓人文教育環境優化
教師具有雙重身份,既是施教者,又是教育管理者,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觀念,加強以語文為主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語文學科地位,切勿讓民族濃厚的根基文化在經濟時代的浪潮中被沖淡沖垮。教學中,我們要緊緊圍繞中職學校發展和改革的人文目標,重視人文教育,讓學生具備廣博的基礎文化、扎實的專業知識、必備的綜合技能、健全的體格特征、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廣泛適應性等素質。因此,中職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亟待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亟待共同為后來者創設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惟有專業教育與語文教育深度融合,才能既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才能達到造就合格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2、重語文教師素養提高
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都要依靠教師來執行,教師的素質決定了教育的質量。作為21世紀的中職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較強的現代教學能力,要重視和加強教學研究,努力成為教材的開發者和終身學習者。具體而言,一是要樹立科學的教育價值觀。現在我國經濟要快速騰飛,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的專業性、技能型勞動者。要在整體上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就需要教師更新觀念,促進自身教育價值觀的轉變。二是要建立新時代的教學觀。教育的對象歸根結底是人。學生是語文教學的主體,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觀察、分析、感知和思考,我們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獨立性,緊密結合學生的個體需要,關注學生的能力水平,與學生平等對話,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發展的潛能。三是要提高現代教學的能力。我們要學習先進、新鮮的教學方法,關注同行的研究,吸納最新的研究成果,要靈活應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力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3、激活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主觀色彩的意向活動。當一個人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時候,他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因此,我們講課時要盡可能與學生生活相關,與他們的經驗相整合,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們要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極具感染力的言詞,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在優化學校的人文教育環境,重視教師的素養提高和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方面付出努力,目前的教學矛盾一定可以化解,教學困境一定可以突破,中職語文教學一定會充滿生機活力,前景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