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娟
【摘要】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培養小學生的作文寫作興趣和能力,是有效引導小學生學好寫作的前提與基礎。筆者在作文教學實踐中,通過“融洽感情”“ 融入生活”“ 積累素材”“加強訓練”“表揚式講評”等有效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寫作;興趣;培養
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掌握知識的標志,但這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如何改變學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狀況呢?我認為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才會感到輕松。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透徹地說明了興趣與學習的重要性。
一、在作文教學中融洽感情。
在作文教學中,融洽的師生關系創設了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的情緒也就隨之高漲,對學習就會產生興趣。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就敢想、敢問、敢說。如在一次擦黑板之后,我走進學生中向學生“訴苦”:每天擦黑板時,粉筆灰飄得滿地都是,掉在地上用掃把一掃就了事了,如果落進眼睛里可就受苦了。如果能有一種吸塵粉筆擦,那該多好啊!學生一聽,也紛紛應和我。此時,我話鋒一轉: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碰到了什么問題,想要些什么來幫你解決呢?教室里剎時熱鬧起來了。有同學說要一把“自動掃把”,可以自己按時掃地吸垃圾;有同學說要一支“警告筆”,發現寫錯字時馬上發出警告提醒你……這時,我板書了作文題目“我想要……”,學生疑惑不解:“老師,今天的作文寫這個?”我笑著點了點頭。不一會兒就看見學生們面帶笑容,欣喜地開始今天的習作。因此教師要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課堂的廣闊和豐富,讓他們感到表達的樂趣,讓他們感到表達是一種豐富的人生體驗,使他們滿懷信心地表達。
二、引導學生融入生活。
對于作文來說,生活就是作文的源頭活水。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讀書是寫作的“流”。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產物,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留心周圍的事物,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好習慣。觀察對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來源。平時,我就有意識地讓學生看各種各樣的事物。帶領學生來到大自然中,指導他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引導他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如觀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盡可能讓學生去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
如有一天遇到一場難逢的大霧,整個校園白茫茫的一片,十幾米以外的東西全都看不清楚。我就領著學生利用各種感官去進行觀察、體會。讓學生先站在室內觀察,然后走進霧中體會。上課了,同學們仍興奮得手舞足蹈,滔滔不絕地發表演說,爭先恐后地敘述他們所看到的、所感到的。這種無拘無束、有滋有味、頭頭是道的說話訓練已在無形中達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然后我就讓同學們把剛才所說的話整理一下寫下來,結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誕生了。如果沒有生活作基礎,作文就是一堆文字符號,空洞、乏味,死水一潭,缺乏童趣,缺乏真情實感。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鼓勵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如果沒有生活作基礎,作文就是一堆文字符號,空洞、乏味,死水一潭,缺乏童趣,缺乏真情實感。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鼓勵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三、注重寫作素材積累的培養。
素材是未經提煉加工的寫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質基礎,猶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是說沒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無法造出精美的器物。所以學生要想寫好作文,必須要有雄厚的材料。所謂“雄厚”,就是廣泛吸收積累之結果。
一方面從現實生活中積累素材。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那么,如何匯集生活中的寫作源泉呢?首先要豐富學生的生活。生活越豐富,積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學表明:兒童天性好玩、好動。教師應抓住這一心理特征,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如春游活動、文體活動、讀書活動、演講活動、看電視、聽廣播等等,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從書本中積累素材。書本中的材料也反映著生活實際,怎樣積累書本的材料呢?古人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離開閱讀,學生對事物的表達將是無序而枯燥的。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讀和寫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四、創造條件加強學生寫作訓練。
要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還必須從訓練學生作文能力上下功夫。小學生作文能力不僅限于表達能力和寫作技巧上,還在于對語言、知識、思想、認識、情感和智力的綜合運用,在于平時的材料積蓄能力、思維能力、認識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要訓練學生作文能力,就要對上述各項能力進行有序的訓練,并遵循先易后難、先現象后本質的原則。例如要訓練學生認識能力,第一步可訓練他們怎樣認識事件的開始、發展、結果的全過程,第二步再訓練他們去認識事物的重點和細節;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則先練句,再練段、練篇,最后達到完整、規范、生動,做到有條不紊,逐步發展。加強說話通順、連貫的訓練,使學生把話說得清楚明白。所以我讓學生每天用5分鐘說一段話,話的內容不定,主要以見聞為主,要求說得有物、有序,并盡量把學過的詞語用進去。如果他說得不通順,全班同學又來把這個同學的話整理出來,然后讓學生記下來。這樣一來,既能讓學生把生活語言變為書面語言,又能使學生養成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的習慣;既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五、講評中多加肯定,少點批評。
寫作是一種創造活動,如果用心了,無論寫得怎樣,學生都會有一種成就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所以學生的每一篇作文老師都要認真批改,給學生以肯定,并在全班讀寫得好的同學的作文,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講評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而不能唱獨角戲。教師可以充當作文講評的組織者,把表演的舞臺還給學生,師生共同參與,各抒己見。這樣的講評比教師一個人口沫橫飛效果要好得多。以我最近的一次作文訓練為例子。我讓同學們寫一篇《我渴望……》的作文,我請同學上講臺朗讀,并講講自己認為哪些地方較精彩,還存在哪些不足。然后同學們針對此文,發表看法。有同學描寫了對純真友誼的渴望,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從內容上分析的,有從語言上分析的,也有從謀篇布局上分析的,有的還針對文中涉及的“背叛”等字眼進行質疑。這個同學則毫不示弱,進行答辯,臺上臺下產生互動,氣氛非常活躍。接下來,采用“毛遂自薦”法,朗讀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段(互批時找出的作文亮點),讓同學們欣賞或評價。此時,我拋出存在的共性問題,一起討論解決方法。課堂留5分鐘的時間,師生共同總結“抒真情,寫感受”類文章的寫法,總結作文規律。作文講評課大膽改革,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展示自我,發表觀點,接受不同意見,既滿足了成功的欲望,又培養了善納忠言的品質,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勇于實踐,最終會找到一條適合自己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路,把作文教學搞得既有“趣”又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