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煜
【摘要】當前職業教育被賦予了更加重要的職責與使命。江蘇自學考試“專接本”利用自學考試這一“萬能接口”將高等職業教育、普通本科教育有機溝通銜接起來,它契合職業教育發展的理念基礎和改革創新的實踐基礎使其在多種“升本”形式中具有自身的比較優勢,體現在形成“三位一體”結構,明確人才培養定位;創新課程設置理念,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強化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本科院校轉型,完善職業教育結構四個方面。
【關鍵詞】職業教育;專接本;比較優勢;自學考試;綜合改革
【中圖分類號】G72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6)08006104
隨著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成為各國政府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終身教育體系內各子系統溝通銜接的問題引發了不少研究者的關注。我國目前教育體系中,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的通道不順暢,職業教育的學生向普通教育流動比較困難,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長期以來更是一種“斷頭教育”,個體一旦進入職業教育體系,往往只有就業一條出路,這種終結性的教育明顯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成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突出的問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與創新,為解決高職高專學生繼續深造、提升學歷的問題,出現了多種升本的形式,以江蘇省為例就有“專升本”、“專轉本”、“專接本”、“3+2”、“5+2”、“4+0”、海外直通車及社會自考等。這些不同種類的升本形式,必然會在生源組織、教育資源、培養質量、社會聲譽、發展潛力等方面存在競爭,而最終的競爭結果往往取決于它們的比較優勢。
自學考試制度自1981年建立以來,跟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高等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步伐,自身也在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轉型發展定位不斷明確,服務功能和服務面向進一步得到拓展。從創立之初的以普通高等教育為模版發展到現階段,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與課程設置、助學手段、命題考試等方面都已逐漸呈現了職業教育的特點。特別是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溝通銜接,不僅有利于新時期自學考試“應用型、職業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同時也成為高職學生學歷層次提升的有效路徑之一。從2004年起,全國考辦多次召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與高職高專教育相溝通工作專題研討會,一些省份進行了試點,開展了相關工作。對于溝通形式的稱謂,并無統一規定,江蘇省簡稱為“專接本”,有些省則稱為自考“專升本”、“自考專本銜接”等。江蘇自學考試“專接本”這一特定稱謂,是指高職院校在籍學生在基本完成??平逃幕A上(一般從??迫昙夐_始),根據自學考試“專接本”專業計劃,由所在高職院校舉辦全日制本科助學輔導,學生學完并通過課程考試后,取得自學考試本科學歷的一種創新教育模式?!皩=颖尽苯逃龑⒙殬I教育、普通教育通過自學考試的形式有機溝通銜接起來,這種教育“立交橋”形式完全符合國家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發展的趨勢。筆者從職業教育發展的視角對“專接本”的比較優勢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專接本”比較優勢的基礎
比較優勢理論是大衛·李嘉圖在完善和挑戰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赫克歇爾和俄林進一步克服前人理論的局限性,提出要素稟賦學說,20世紀中后期在對以往理論拓展和完善的基礎上,進入了內生比較優勢論階段。簡而言之,比較優勢是指在經濟貿易中利用自己的要素稟賦優勢尋求最佳發展方向和獲得最大利益。它的核心內容也就是常說的:“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北容^優勢理論雖然是指導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的經典理論,但對一切運用稀缺資源從事生產的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也同樣適用于教育學領域。
1契合職業教育發展的理念基礎
自“十八大”以來,國家多次醞釀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黨和政府及有關部門對職業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2014年6月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重大意義、重要作用和發展方向從國家戰略和國計民生的高度得到了明確。改變職業教育是“斷頭教育”的現狀,打通職業教育、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加強職業教育、普通教育間的溝通,拓寬人才多元化成長渠道,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專接本”教育則是運用自學考試這一“萬能接口”構建了高職教育與普通本科之間的通道,為高職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再次選擇的機會和可能。其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應用型、職業型人才,生源來自于高職在校學生,專業面向職業教育領域,教學依托高職院校,具有鮮明的高職教育方向延伸和接續的特征?!皩=颖尽苯逃睦砟蠲黠@契合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時代要求,其比較優勢將在前所未有地推進職業教育大發展形勢下得到進一步的凸顯與鞏固。
2改革創新的實踐基礎
自學考試是中國現代教育體系中最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伴隨著改革開放和中華復興的步伐,已過而立之年,在經歷了補償教育和高等教育補充階段后,最終向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轉型。30多年來,自學考試為數千萬學子鋪就了一條自學成才的光明之路,為我國不同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后大眾化階段及其他類型非全日制教育的競爭,加之大規模在線公開課的興起,自學考試的生源被大量分流,呈不斷下降的趨勢,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只有不斷“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創新內容、手段和管理方式”,[1]曾經輝煌的自考才能重新煥發生機。自學考試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它具有創新的特質,在發展的不同階段,都能夠不斷地調整自身結構,拓展新領域、新項目,而“專接本”模式又是自學考試在新形勢下的一項重要創新之一。
“據統計,目前的自考生中有65%在考前已經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在職人員和大中專在校生成為求學的主體?!盵2]江蘇既是經濟大省,又是高等教育大省,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眾多,具備教育創新的土壤和環境,為“專接本”這一制度創新產物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2008年,江蘇省在“專接本”試點四年的基礎上,將辦學主體由本科院校轉變為高職院校,進一步明確了“專接本”的性質、人才培養目標及本專科學校各自的管理職能,使“專接本”這一創新教育模式迎來了新的轉機,風生水起。到目前為止,江蘇自學考試“專接本”已開辦57個本科專業;參與對接的高職專科院校103所(占江蘇省高職??圃盒?倲档?0%以上);注冊學生數從2008年的2 000余人上升至2014年的22 000余人,七年來,參加“專接本”學習的學生總數達106 252人,已畢業學生40 136人。[3]“專接本”模式一方面符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對應用型、職業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又滿足了廣大高職學生拓寬升學渠道、增強就業競爭力的要求和期望,逐步得到了學校、家長、學生的認可,形成了“品牌效應”,成為江蘇自考一個亮麗的增長點。可見江蘇“專接本”創新教育模式的理念和7年來“專接本”的改革創新成果奠定了其比較優勢的基礎。
二、“專接本”比較優勢的體現
“專接本”這一創新教育模式比較優勢的體現需要通過特色鮮明的培養方案來實現。它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考核方式、實踐教學等方面都進行了特色化的設計與重塑,積聚、凸顯和發揮了其在各類升本教育形式中的比較優勢。
1形成“三位一體”結構,明確人才培養定位
江蘇自學考試“專接本”將高職院校引入到傳統意義上的自學考試之中,構建了主考院校(本科院校)、對接學校(高職院校)、自學考試三位一體的結構。隨著國家自學考試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推進,自學考試“從傳統的學科型教育向應用型、實用型、職業型教育方向轉變”。[4]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發展路徑的職業化轉向清晰而明確,即自學考試作為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形式,著力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職業型人才,這與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完全合拍,“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地創造人才紅利”是當前自學考試和高職教育兩者共同的目標。
自學考試開放、靈活、權威性高、適應性強、考試服務體系健全;高職院校具有豐富的實驗實訓設備、實踐教學基地等職業技能培養資源和保障;普通高校擁有學科、專業優勢和本科層次辦學經驗。“專接本”將三種教育形式有效溝通銜接,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三方共振,形成應用型、職業型人才培養的合力。它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有別于普通本科教育學術性人才培養指向,也不能停留在??坡殬I教育水平,它明確以本科職業教育為定位,為高職院校學生提高學歷層次、提升職業技能、優化知識結構提供重要通道,同時也在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過程中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
2創新課程設置理念,突出實踐能力培養
基于“專接本”的人才培養目標指向,其課程設置理念體現了對??坡殬I教育的接續、延伸與提升,又能夠達到本科教育層次的規格和標準。在尊重專業知識體系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弱化傳統的學科型專業和課程體系,定位于職業教育,加大應用性、實用性課程設置力度,提高實踐教學比例。“專接本”的課程設置由溝通課程、銜接課程、主干課程、實踐與應用課程四部分構成,溝通課程為基礎課程,銜接課程為專業基礎課程,溝通和銜接課程使學生順利實現專科與本科課程體系的銜接與過渡,為主干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前三部分課程涵蓋了自學考試本科段面向社會開考計劃中的所有課程,絕大多數銜接和主干課程均包含實踐環節,另外又增加了三門與職業技術領域緊密結合的實踐與應用課程,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從而構建了對接緊密、體現特色、便于動態調整的“專接本”課程體系。
在課程教學內容方面,主考學校通過對社會大自考相同本科專業考試計劃的調整,把學生動手能力、技能提高作為“專接本”教學的重點,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在確?;纠碚摗氨匦?、夠用”的基礎上,突出“能力本位”,加大實驗、實習、實訓和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方面的內容。畢業設計是綜合考查本科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在這一環節,主考學校采取多種措施,幫助和指導高職院校解讀應用型本科人才畢業設計的規格和要求,提高畢業設計層次和質量,更好地檢驗學生知識運用和實踐能力。與社會自考生相比,“專接本”學生既能夠享用高職院校的專科職業教育資源;同時,又能更多地爭取到主考院校的本科教育資源,從而更好地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皩=颖尽钡恼n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能夠更好地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實踐技能、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職業素養與就業競爭力,促進了高等職業教育在更高學歷層次上的發展。
3強化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由于中國社會崇尚學歷的傳統和自學考試產生的時代背景,人們很容易形成一種習慣性思維或誤區,認為自考生的目的和任務就是通過考試。自學考試的教育功能逐漸被弱化了,而考試的功能被不同程度地擴大化,不自覺地走上了一條應試教育的道路。正如潘懋元先生所指出的“教育是目的, 考試是方法。但是,長期以來, 人們往往把目的與方法倒置了”。[5]隨著自學考試綜合改革的深入,全國考辦正在積極探索自學考試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從“重視考試結果向重視教育過程轉變,變一次性、終結性考試為終結性考試和過程性考試并存”。作為以國家考試為核心的一種考試制度和教育形式,任何改革措施都不應以降低自學考試的質量為出發點。但同時要認識到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質量標準是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而在終身教育的不同階段則有不同的評判標準,強調對人的學習評價標準的多元性。“專接本”模式則改變了以往自學考試以精英教育為模版的狀況,按照培養職業人才的新定位,注重對考生理解、應用和創新能力的考核,嚴格和規范實踐性環節的考核,注重對考生學習過程的管理,探索了多元評價的方式和手段。
“評價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盵6] “專接本”四類課程的評價方法有所不同,溝通課程中的政治理論課程,由高職院校直接考核并給出成績,英語、高等數學等公共基礎課,則由高職院校平時成績和學生參加自學考試統考的成績,按一定比例計取,一般??汲煽冋?0%,統考成績占60%;銜接課程成績構成則為,??汲煽?0%,統考成績70%;主干課程理論考試成績就是學生參加統考的成績,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成績由高職院校給出;實踐與應用課程的考試由主考學校組織考核并給定成績,對部分課程實行過程性考核??梢姟皩=颖尽痹诮y考課程之外,更加注重過程性考核,評價方式趨于多樣化,主考學校和對接學校能夠具體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更加全面的考核。正如泰勒所言,“評價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包括一種以上的評估”。[7]“專接本”注重過程性評價,相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構建了更加系統、完整的自考學業評價體系,有利于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實現應用型、職業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有利于素質教育和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專接本”模式通過課程銜接、學分互認等形式,較好地發揮了構建職業教育立交橋的作用。
4促進本科院校轉型,完善職業教育結構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明確指出:“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而教育部等三部委《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也提出應用型本科院校要“適當擴大招收中職、??茖哟胃呗毊厴I生的比例”。可見從頂層設計上打通職業教育的學歷上升通道,這既是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戰略部署的需要,也符合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校多元化的需要?!皩=颖尽敝骺紝W校一般與多所高職院校對接,對接專業相同或相似,在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實訓條件、師資等方面各具自身特色,同時存在比較強的貫通性。在與高職院校合作舉辦“專接本”的過程中,這些本科院校也在不斷深化職業教育理念,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實踐考核等方面努力探索和把握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和特點,集聚了寶貴的本科職業教育經驗。
“專接本”主考學校中有些是研究型大學,但更多的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水平、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特別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由水平高、條件好、規模大、業績佳的高職高專院校升格的,具有很好的職業教育辦學資源、教學傳統和文化積淀,擁有校企合作的條件與經驗,在本科辦學中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養。很顯然,這類普通本科院校非常適合舉辦本科職業教育?!耙凰鶎W校能否辦成功,在于找準自己的優勢,辦出自己的特色,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盵8]在國家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的新形勢下,這些符合條件的本科院校應盡快根據區域發展特別是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厘清思路,明確定位,推動轉型,積極調整辦學模式,辦高水平的職業技術教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應用型、職業型人才。
三、結束語
江蘇“專接本”比較優勢的存在,使其成為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在7年來的教育實踐中結出了豐碩的成果。通過參加“專接本”學習,高職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得到較大提升。
比較優勢理論顯示:比較優勢的存在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動態性,根據環境的變化,可能強化、轉移或消亡。江蘇自學考試“專接本”模式應認清并把握好自身的比較優勢,在具有比較優勢的環節上,進一步積累和提升,才能得到更好的存在與發展,才能讓高職學生把握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才能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轉發劉延東國務委員在全國繼續教育工作會議暨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建立30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的通知[Z].北京,20130301.
[2]姜鋼.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推進自學考試綜合改革[J].中國考試,2014,(4):3—7.
[3]江蘇省教育考試院統計數據(內部)[Z].
[4]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Z].2009.
[5]潘懋元.教育與考試:目的與方法[J].教育與考試,2007,(1):1.
[6][7]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5—86.
[8]潘懋元.再論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與發展[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教育學刊,2008,(7):1—4.
【Abstract】Currentl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ndowed with more important duties and obligations. The selftaught “upgrading specialized subjects to undergraduate courses” examination, as a “universal connection”, combin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shows its ow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the multiforms of “upgrading to the undergraduate”,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the reform.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re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orming “threeinone” structure and defining the personnel cultivation; creating new ideas of syllabus design and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abilities; reinforcing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promoting students overall developments; pushing forward the colleges transition and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upgrading specialized subjects to undergraduate course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selftaught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
(編輯/徐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