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摘要】網絡課程是進行遠程開放教育的重要手段與途徑。如何在其設計中體現人文關懷,以便更好地為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助力,是網絡課程設計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基于此,在闡述注重人文關懷意義的基礎上,指出目前網絡課程設計中人文關懷缺失的現狀,進而提出加強人文關懷的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網絡課程;遠程教育;人文關懷;課程設計;現代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6)08008504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課程已成為進行遠程開放教育重要的手段和途徑,基于網絡的課程設計成為教育關注的一個新的熱點。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一方面,網絡課程數字環境下所呈現出的教學氛圍和學習環境對達成學習者的學習目標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其現代技術手段下人文關懷的缺失也大大地影響了一部分學習者對它的利用。很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網絡課程并沒有使其價值最大化。如何使網絡課程更加人性化?如何通過網絡的強大功能實現教育增值?這些問題已越來越引起專家學者及學習者、使用者的重視。筆者試圖在已有的多年遠程教育教學經驗基礎上,結合網絡課程的設計實踐,從網絡課程設計的角度分析探討網絡課程設計中人文關懷的構建及策略。
一、網絡課程及設計
“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環境,其中網絡教學環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以及在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1]
關于網絡課程設計,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中進行了如下表述:“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學習的安排。”在此定義的基礎上,大家比較認同的提法是:網絡課程設計是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通過對網絡媒體和遠程教育特點的分析,確定網絡課程的課程目標,安排網絡課程的整體結構,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網絡教學環境的設計等方面的整體把握。
總之,網絡課程是一種通過網絡表現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活動的綜合性的教學資源。同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相比,網絡課程有其獨特的優勢:它可以方便快捷地為學習者提供大量豐富的多媒體的教學資源;經過精心設計過的網絡課程可以同學習者進行互動,因而可以部分地替代教師的角色;學習者通過網絡課程學習可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及部分學習活動;輔導教師可以通過對每一個學習者學習過程的跟蹤與監控,方便及時地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及個體差異。
但同時,學習者在利用網絡課程學習時,更多的是人機交互。學習者同施教者是異地分離的。傳統教學模式所營造的文化氛圍以及授課教師人格魅力和個性魅力給學習者所帶來的人文關懷和熏陶都是網絡課程所不能比擬的。網絡教學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教育教學提供現代化手段的同時,也會引發受教育者、學習者在現實世界的孤寂與不適。在看到網絡課程給教育活動帶來活力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它可能給學習者造成人文關懷的缺失,從而影響教育目標的達成。
因此,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應注重營造“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學習環境,在提供優質教學資源和設計完善教學活動的同時,要給予學習者以足夠的愛心和人文關懷。在利用數字技術為教育服務的同時不能忽視人文精神的引領。
二、網絡課程設計中注重人文關懷的意義
人文關懷,是以人為本位的世界觀。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是其源流,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在網絡課程設計的視域中,人文關懷就是指課程的設計應尊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注學習者個性化的、層次多樣的學習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成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最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1有利于學習者完滿人格的培養
眾所周知,教育的目標是人的價值的實現,是人對自身的深切認知,是要培養具有完滿人格的公民。所以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對教育對象人格力量的塑造。網絡教育也不例外。哈佛大學校長羅登斯教授在《互聯網和大學:珠聯璧合》一文中指出,教育本質上是一個人文的過程,除了傳播知識信息,還要有人的人格、情感和價值觀,這些功能是計算機所不能替代的,它需要的依然是人和人的交流。因此,可以達成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網絡技術可以為教育教學服務,但教育的目標不能僅靠網絡達成。
對教育目的的反思是加強網絡教育人文關懷的起點,更是在進行網絡課程設計時的出發點和關鍵。人文技術的熏陶和培養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它是評價教育活動的關鍵因素。當然現代遠程教育和人文關懷并不矛盾,強調教育的人文關懷并不是要反對網絡教學,網絡環境所帶給教育的巨大助推作用已為人類所認同。我們所關注的是如何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更多地注入人文關懷的積極因素,從而將它與網絡課程的教學活動更好地相結合,在利用網絡課程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習者完滿的人格、豐富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的培養。
2有利于弱化現代信息技術帶給學習者的疏離感
學習者在利用網絡課程進行學習時,面對海量的學習資源及經過教學人員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時,往往會有一種被動的感覺,這極大地影響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原因在于大多網絡課程重視了技術,缺少了情感,缺少了人文關懷。網絡教學的一個巨大弊端就是使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原來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變成了通過網絡間接進行交流。學習者的學習也大多是個體的獨立學習,缺少了以往同學之間共聚一堂、共同學習的氛圍。長此以往會引發學習者強烈的孤獨感和疏離感,減弱他們在人際交往當中的能力,面對現實世界難以適應,這顯然不利于學習者健全人格的培養,更有違教育的初始目的。“從心理學規律上講,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反過來又是認知的動力”。[2]在利用網絡課程進行遠程學習時,如果教師與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能夠建立起直接有效的人文情感交流模式,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及時予以反饋或解決,那么不僅可以弱化現代信息技術所帶給學習者的孤獨感、疏離感,還會極大地激發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從而使學習者的遠程學習更加富有實效。
三、目前網絡課程中人文關懷的缺失
1過度依賴信息技術
學習者在數字空間遨游時更多面對的是蒼白的文字、圖表,還有海量的資料信息,虛擬的課堂教學替代了現實中生動鮮活的課堂。課程的設計者往往在技術上投入過多的精力,采用多種手段和形式去呈現知識資源和體系,結果導致技術成為了目的,形式大過了內容。學習者在經歷了繁復的網頁鏈接及導航后,往往迷失了最初的學習目標,導致學習行為的失衡和不可控。
2忽視學習者的主動地位和個性差異
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注重“科學”即知識的建構,往往忽視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造成學習者主體地位的弱化。專業背景、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都存在較大差異的學習者,在通過網絡課程獲取知識時,網絡課程只提供統一的標準化的學習模式與途徑,因此,網絡課程設計者的設計思路就常常左右著學習者的學習路徑和學習成效。這時,學習的主體被弱化了,工具主導了學習過程。學習者在潛移默化中被課程所牽引,自由發揮與想象的空間大大受限。人文關懷的核心就是要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但目前大多的網絡課程在設計中顯然還無法達到這一目標。
3忽視學習者的情感交流與知識互動
教師的精神引領、伙伴的情感互動和良好的學習氛圍,這些傳統教學中能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的因素在網絡課程中都被大大地弱化了。通過網絡課程進行學習在滿足學習者自主學習要求的同時,也易導致他們與教師或其他學習者的疏遠。大多的網絡課程更多注重的是教學資源的組織與安排、內容的考核與介紹,在課程的交互環節上流于形式和過場,學習者發貼不主動,教師回復不及時。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者的情感交流與互動,進而影響到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缺少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
目前,相當多的網絡課程在提供個性化支持服務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現在:課程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呈現方式較為單一,學習者需要在大量的資源中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課程的學習服務缺少針對性,不能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服務缺少及時性,對資源的更新不夠及時,不能及時地反映一門學科最新的學術成果和前沿動態,對學習者所提出的服務要求還不能做到及時快捷地做出反映,無法給學習者以學習上的幫助與指導。這些問題會進一步加深學習者的疏離感、排斥感。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體現充滿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成為彌補網絡課程人文關懷不足的必需。
四、網絡課程設計中人文關懷的構建及策略1網絡課程的內容組織和呈現應注重找尋人文因素
加強網絡課程設計中的人文關懷,首先就要發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因素。要做到這一點,不僅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可信手拈來,自然學科其實也蘊涵著很多的人文因素,當然,這要靠課程的設計者用心去發掘。如借助網絡平臺,可以將某段歷史或某個實驗運用多媒體手段加以創設或呈現,通過對歷史背景的介紹或實驗過程的分析,去體會和感受人類的發展歷程,使學習者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體驗人文精神中人類勇敢、堅韌等可貴的品質,從而產生積極的思想與情感的共鳴。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設計者也要遵循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借助多種手段進行教學,如視頻、音頻、動畫等。同時強調知識的結構要合理,做到層次清晰,鏈接的內容恰當合理。
2網絡課程的設計應注重參與者的情感交流與知識互動
遠程教育強調學習者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網絡課程學習情景、評價體系的創設,使得學習者借助網絡獨立學習成為可能。這一方面給了學習者以極大的學習自主權,學什么、如何學、何時學都由學習者自行決定,但同時也導致了學習者的“情感孤獨”,因此,在進行網絡課程設計時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重視參與者的情感交流和知識互動。為此,首先,應充分利用網絡課程的優勢,進行設計時,根據學科內容選擇和應用恰當的媒體形式和傳播方式以增加課程整體的藝術性和情感交流,尤其要注重課程的可視性及可聽性。其次,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交互功能,增強教師與學習者、學習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課程的主持教師應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只扮演對話管理者的角色,應主動營造互動與交流的氛圍。例如,可利用現在廣為熟知的QQ群、微信群建立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創設生生之間積極友好的情感氛圍,弱化學習者的孤獨感。
3網絡課程的評價應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
“對于傳統課堂教學而言,學習過程評價主要是指教師通過搜集學習者在課堂上的信息,對學習者的學習狀況進行分析、判斷、總結,制訂出適合學習者的教學計劃的過程;對于網絡遠程學習而言,學習過程評價則側重于對學習者在網絡上的學習全過程的信息搜集”。[3]
良好的評價對于學習者具有重要的意義。同傳統教學相比,通過網絡課程學習缺少課堂教學教師及時的評價、指導及鼓勵。因此,對于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階段性成果做出評價,可以為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提供指導性的意見,并能增加學習者的成就感和自我滿意度、認可度。這對學習者后續的學習會帶來極大的自信與動力。所以,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充分利用網絡的交互功能,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做出評價,改變以往只以一次總結性評價來確認學習者學習成果的方式。過程性評價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可以設計四次階段性測試,也可以是一次小組討論,更可以是一次學習報告。在評價標準上,“由于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較大,制定評價標準時應該考慮這種差異,運用多層次評價標準來衡量不同學習者,以給自主學習者人性化的發展空間”。[4]
4網絡課程的設計應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
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習者大多為在職的成人,其教育背景千差萬別,因而其知識結構、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也迥然不同,學習方法、學習風格與興趣也都各具特色。如果網絡課程只提供統一的標準化的學習支持服務,顯然不能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如何使學習者的個性特征與網絡學習環境之間相協調并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這是設計個性化學習支持服務時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只有針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設計與提供最適合的個性化學習支持服務,才能解決上述問題,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習者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
目前,“網絡教育的研究重點已從如何解決傳統教學中的時空制約問題,逐步轉移到如何基于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構建個性化的虛擬學習環境;此方面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根據學習者的認知水平、性格、動機、偏好等個性化屬性,制定相應的學習內容與學習策略,即如何實現學習內容的個性化導航以及教學策略的自適應生成”。[5]
在網絡課程設計中,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學習支持服務的設計與提供是滿足學習者學習需要及體現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要途徑與必然。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在課程中設計個性化的支持服務提供了可能:學習資源方面在豐富性、多樣性的基礎上應設計出能滿足學習者個人需要的個性化導航和篩選功能;在服務的時效上應保證及時性,資源更新要及時,保證學習者接觸到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做到回饋學習者的提問、意見及時快捷,可在課程中設計學習者信箱、學習者個人檔案并能自生成對于學習者階段性的學習評價;建立個性化學習監控評價服務,通過對學習者學習進程的評價對其后續的學習及時地提出學習指導意見和建議,以便幫助學習者調整下一步的學習策略和尋找學習路徑。
5移動學習的設計應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的學習需求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各類移動數字設備的普及,推動了人們學習方式與學習行為的改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往僅憑借一臺電腦獲取網上學習資源的方式正在被移動學習模式所替代。因此,應將一門課程所有的網上學習資源以移動客戶端的形式呈現,實現多種媒體教學資源的傳輸和顯示,以適應學習者新的學習習慣,這已成為網絡課程建設與設計的必需。
為此,在進行網絡課程設計時,為方便學習者的移動學習需要,應對學習資源進行微型化和片段化的設計,如利用微課程的形式講解知識點(時長10到15分鐘),還有即測即答的小測試等。同時,應使學習者通過移動客戶端既可瀏覽文本,也可觀看視頻,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的學習需求。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示我們,學習活動是人的自我實現的過程,學習者是這一活動的主體,必須要受到教育主體的尊重。這也提示遠程教育的教育者、網絡課程的設計者們要遵循教育的規律,尊重人的特性,在為學習者服務的過程中要緊緊把握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技術為中心的原則,要讓學習者在利用網絡課程進行遠程學習時,始終能感受到來自教師和同伴的人文關懷,始終能感受到良好、溫暖的情感體驗,使學習變得不再枯燥和孤獨,從而愉悅地學到知識,完成學業。
【參考文獻】
[1][4]周蔚,陳乃林.成人網絡學習與教學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邱麗顏.論網絡課程設計中的人文關懷[J].教育信息技術,2013,(1).
[3]張新華,駱昌日.網絡遠程學習過程評價指標研究[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5,(3).
[5]劉均,李人厚,鄭慶華.網絡學習中學習者個性挖掘方法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4,(6).
【Abstract】The online cours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and way of carrying out the distance open education. The problem must be confronted in designing of online course, which is how to embody humane care during the course design in order to give an assistant for learner to get learning objective. Based on tha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tate quo of humane care deficiency in the present course design, and then propose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enhance humane care in the online course design.
【Key words】online course; distance education; humane care; course desig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編輯/喬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