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星
摘 要: 數學是高中教學中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全面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采取多元策略,具體論述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以便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 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所謂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牢固掌握相關知識,還能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考察教學是否有效的主要評價標準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自身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而非教師的知識傳授量。因此,如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高中數學教師需共同面對的問題。
一、明確教學目標,合理調控課堂教學
明確的教學目標能良好地調控課堂教學,直接關系到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為了有效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需要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注重知識與技能傳授之外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表現及學習方法是否合理,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促使學生各項素質協調發展。
例如:教學“獨立重復試驗與二項分布”相關內容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將教學目標分為下列幾個方面:(1)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理解獨立重復試驗與二項分布模型的相關概念,懂得如何判斷具體的問題是否滿足二項分布的條件,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數學建模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協作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歸納總結數學概念,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到發現知識的樂趣,進而逐步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的數學思想;(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了解到數學是一門非常理性且嚴謹的學科,且來源于實際生活,并應用于實際生活的唯物主義思想,從而促使學生逐步形成積極探究科學知識、勇于創新的精神。通過合理制定上述三個目標,從根本上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增強。
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通過與他人協作以共同進步的學習方式。其中為了有效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老師合理地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到高中數學課堂中,堅持與其他教育模式有效結合起來,采用多元策略,有效增強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而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堅持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與情境創設模式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將課堂交予學生,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例如,教學“隨機事件的概率”時,教師可通過引入學生生活中的案例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如“同學們,你們是獨生子女還是有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呢?”聽到這樣的問題后,學生踴躍回答。由于答案眾多,老師進行了具體統計,得出了5種答案。之后教師再問到:“同學們,如果我隨機念你們的學號,那么有多大的概率念中獨生子女呢?如何挑選范圍為班或小組,那么概率又分別是多少呢?”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想到了之前所學“統計”中的相關知識,開始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最后,教師將本節課學習目標代入課堂。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過程中,有利于學生更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
三、設計有效的課堂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
有效的課堂練習設計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在傳統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雖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也十分活躍,但課后作業質量往往不盡如人意。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新知識理解程度較低,而老師設計的練習題缺乏針對性。那么,該如何調整課堂教學練習,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師設置練習內容時,應遵循指導性原則,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目標,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做到因人而異,保障練習內容的針對性,有利于讓所有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增強學生的數學能力。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現代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對現代教學有著極大的幫助,尤其是高中數學,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點,所以將多媒體教學設備合理應用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利于將抽象的數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有效實現知識動與靜、快與慢的相互轉化和融合,突破數學知識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高中課堂數學知識,有效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例如:教學《圓錐曲線》相關內容時,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教師可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以多媒體課件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進而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認知規律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下,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從根本上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有效增強學生的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何錦子.高中數學課程多元教學方法的科學應用[J].福建教育研究:基礎教育,2012(3):11-12.
[2]裴云姣.多元智能理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上海中學數學,2007(Z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