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導學案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提出導學案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操作的策略上要注意縱觀全局,重組教材;問題設計,層次精當;疑難重點,展示交流;教學目標,鎖定實用。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 導學案 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058-02
導學案是以新課改為指導,以新課改教材為依據、素質教育為目標編寫的,經過教師集體研討、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等過程指定的,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檢測優化的學習方案,是有效實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助推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文本、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深入對話教學,而實現這一深入的對話的橋梁便是導學案。那么如何使用導學案才能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更為有效?本文探索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導學案的運用策略。
一、縱觀全局,重組教材
關于導學案設計使用的調查中,“教師設計導學案關注的內容”這一題的選項之一“構建知識的網絡”的調查數據是62%,可見,導學案設計使用時要注意有效使用和開發教材,構建知識的網絡。高中語文人教版新教材內容豐富,材料新穎,有必修和選修兩個模塊。上課時不能面面俱到,因此使用導學案就應該整體把握教材體系,從教材和知識體系全局把握教材體系,宏觀掌握初高中教材的銜接規律,領會必修和選修兩個模塊的編寫意圖和原則,找到二者之間的整合點,制訂科學合理有效的學期教學計劃,做到不僅不偏指一方而且也不面面俱到,形成專題化,這樣才能成功地避開對閱讀教學的隨意和無序,減低耗費,更可以解決老師變動而導致教學脫節。例如,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第五冊第二單元是古代散文,必修本中專題是“古代文化常識”、“文言詞語和句式”,選修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有“古代散文欣賞”這一部分,我們在使用導學案時應該站在全局高度,將這三個部分加以重組、整合,系統地有目的地訓練學生閱讀古代文言文的技能,讓相關零散化知識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整體的認識,形成閱讀古文的系列,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當前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的文章內容豐富多彩,不可能全部納入課堂教學,無需每文必教,因此教師在系統教學前可以根據學情進行二次開發,力求如朱德民所說的“圍繞教學目標處理教材,針對語文特點用活教材,厚積薄發吃透教材”,對教材進行整合教學。比如,先借助《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概述》,讓學生了解散文的演變歷程、不同的類別等知識,然后打破原有的教材的編排和限制,按照一定的標準重構專題。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散文之部授課時可以把三篇文章《種樹郭橐駝傳》《方山子傳》《項羽之死》重組一個人物傳記欣賞的專題,以欣賞人物傳記作為基礎,對接高考文言文閱讀的考點。
二、問題設計,層次精當
關于導學案設計使用的調查發現,79%的老師認為導學案設計的核心是問題設計,在實踐操作中尤其應重視通過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
合作探究的問題要圍繞重難點設置,設置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如果設計的問題太簡單,那么就沒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只是白白地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筆者教授《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時提出這樣一個合作探究的問題:“梁任公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引起學生的積極關注,他們積極劃出描寫梁啟超演講的風采并讓作者終生難忘的語句,還做了批注。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文本的重難點。
同一個年級、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基礎和水平都會不同,因此,導學案在具體使用時要根據本校、本班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的問題、制定的教學目標、安排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策略要有層次性和梯度,既不能一味拔高,使較差的學生望而生畏,也不能隨意降低,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所啟迪和幫助。例如:在《歸去來兮辭》的導學案中,何星漫老師把詩歌的詩眼“歸”字理解分拆成為四個問題:(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后如何?以上小問題有梯度地把“如何理解詩眼‘歸字”這個大問題化解了,促進了學生積極地思考,有效地解決了這首詩歌的重點難點。又如《燭之武退秦師》的重點之一是“之”的用法,在設計導學案的過程中對于“之”的用法設計為:(1)以下“之”的用法是否相同?A.輟耕之壟上;B.是寡人之過也;C.子犯請擊之;D.臣之壯也,猶不如人。(2)理解以上“之”的含義。(3)根據“之”的位置總結“之”的用法。
前面的兩個問題難度不大,學生能回答,這也是對第三個問題的鋪墊。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之”的用法。
值得一提的是,練習題的選擇使用也要注意層次性,不管完成得出色還是有差錯,重要的是學生是否認真做,一步一個腳印穩步提高。因此,導學案在具體使用時,問題和練習題不能膚淺,要有可探究性、層次性,要引起學生的深度思考;學生應順著教師搭建的梯子,跳一跳便可以摘到“桃子”。
三、疑難重點,展示交流
在導學案設計使用的調查問卷的數據中,教師提倡的學習方式具體是:合作學習的比例是54%、探究式學習是38%。合作探究是上課的主要學習方式,那么合作后的展示環節就很重要了,教師們都提出了自己看法。教師在導學案中預設展示交流的內容和方法時應注意:
1.展示交流什么。對合作探究的問題進行展示不是說對所有的合作探究的問題都展示交流,展示要展示在疑難處,展示在重點處,同時,教師在合作探究時要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哪些問題是大多數學生比較困惑的,這些困惑的地方就要展示。
2.怎樣展示。對學生的展示要提出三個要求并且持之以恒地培養,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這三個問題是:展示時大聲說了嗎?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了嗎?大家聽懂了嗎?要時時用這三個要求檢驗展示的效果,否則就會影響課堂學習的效果。
3.要統籌安排展示的時間。不同的問題分組展示可以節約時間,相同的問題同時展示最多不要超過三組,一般以一兩組為宜。在人教課標版高一必修《小狗包弟》的教學時,本校一位教師在合作探究“我眼中的‘文革”這個環節的展示時,安排了兩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學生經過充分準備后,上臺大聲地說:“我是第四小組的何××,下面由我來匯報我們小組的研究成果。”發言后其他小組一兩個代表進行了點評。
四、教學目標,鎖定實用
在導學案設計使用的調查問卷的數據中,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的呈現所占比例是教師設計導學案關注內容的85%。可見,教師高度重視設定閱讀文本的具體教學目標和總結方法技能。設定教學目標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和普遍性,要能啟發學生借助生活經驗進行文本的閱讀,從而突出閱讀的實用性;另一方面不可只追求情感和審美體驗,忽視語文的基本功訓練。導學案應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以課本為例子,對閱讀文本進行處理時要大膽取舍,遵循語言規律,突出教學目標的實用性,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注意方法技能的總結,一課一得,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例如,《游褒禪山記》導學案主要是兩個教學目標:一是探究“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見焉”一句蘊含的哲理;二是名詞動詞活用的規律,虛詞“其”的用法和意義。其他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可以簡略,保證導學案的有效實施。
總之,導學案操作運用好壞直接影響著高中語文閱讀文本的效率的高低,讓我們多關注多研究導學案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的細節問題、策略問題,讓高中語文課堂的閱讀成功地實現文本、教師和學生的深入對話,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重構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6
[2]郭思樂.以生為本的教學觀:教皈依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5(12)
[3]王益輝.導學案的設計與實施[J].教育科學論壇,2010(10)
【作者簡介】文進紅,南寧市第二十一中學高二年級備課組長,中學一級教師。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