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提高
摘 要:2011年版新課標在“前言”部分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課程基本理念”也說明:“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由此可見,構建小學數學生本高效課堂是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需要,也是讓每一個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生本課堂;創造性;挖掘;加工;領悟;活用
作為一線教師應該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大膽靈活地處理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內容成為更利于學生自主探索,從而達到優化教學內容和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改革才能落到實處。下面就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和點滴
做法。
一、遵從學生已有經驗,科學加工
曾聽過一位同事上四年級下冊“數圖形的學問”時,教材呈現的情境是乘坐動車,由站點入手讓學生探究規律??上У氖?,我們處于沿海的郊區,這邊的孩子沒有乘坐動車的經驗。于是老師花了很長時間來解釋如何買票?有幾種買法?結果學生聽完還是覺得云里霧里的。如果當時教師能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將動車站點換為孩子平時習慣的公交站點,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自主探究規律,體驗探究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積累探究的經驗與感受。
“教”必須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必須從學情出發,多走進學生的世界,研究學生的所長,找準學生以及教學的起點,以學定教。教師要上出出彩的課,就必須深入鉆研教材,了解編者意圖,與教材進行深度對話。需要教師把工夫花在課前,花時間查找相關資料、調查學生、預設導學案,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幾經斟酌。
二、深入挖掘教材資源,引生領悟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對數學教材進行有效加工,使學習內容變得富有挑戰性。
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面積“量一量”時,擔心學生對于“平方”的初步接觸理解不夠到位,于是設計了以下導入環節:出示板書:1×1= 2×2= 3×3= 4×4= 5×5= …
先讓學生觀察發現:乘數都相同。接著我告訴學生,我可以用相同乘數再加個小幫手來直接表示上面那些算式。學生個個很好奇,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在學生專注的目光下,我在每個算式后寫上各自的相同乘數,如:1×1=1 2×2=2 3×3=3 4×4=4 5×5=5 …
這時學生已經開始有疑問了,我趁熱打鐵,在第一和第二個算式積的右上角用紅色筆寫了個小小的“2”,(如12,22)邊寫邊強調位置及大小,并讓學生根據我上面給出的規律說出余下算式的積,學生很高興地喊出相應的答案:在積的右上角寫上小小的2。到此我故意打趣說:“我們數學講究簡單、快捷,按同學們的讀法好像不符合這個特性??!怎么辦呢?”幾個聰明的孩子馬上喊:“老師,我知道!我知道!那個小小的2叫做‘平方。1的平方,2的平方,3的平方……”有優生的帶領,學生很快認識了平方。接著我故意質疑:“為什么寫成2,3或4也行吧?”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很快了解了2表示有兩個相同乘數,甚至有的孩子還推導出:1×1×1=13。這節課我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對這一教材內容進行加工,靈活地、創造性地處理教材,這樣大膽地創新,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生動、更富挑戰性。
三、大量自主學習素材,深入理解
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學習的素材,不僅為了激發興趣,更重要的目的是學生需要在自主的數學活動中理解數學、體驗
數學。
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中的第一課時“分一分(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
教材以“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多少?”的場景,呈現了本單元的基礎學習內容。教學設計中圍繞問題開展教學:圖中有些什么?半個蘋果怎樣表示呢?讓學生形成認知矛盾沖突,感到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以此揭示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接著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強調分數產生的一個重要基礎:平均分。讓學生意識到原來學過的數不夠用了,需要創造新的數來表示出這“半個”,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大膽創造表示“一半”的方法,通過“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等,就這樣一步步、一層層地和學生一起慢慢地卻又很自然地揭開了分數的面紗,逐步引出分數的表示方法。
教師只有認真研讀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領悟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才能用好、用實、用新、用活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凸顯數學教學的本質。
參考文獻:
董玉武.小學數學生本課堂教學淺析[J].黑河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