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仙
摘 要: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小學教育不斷改革與創新,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發生了質的變化,各種新型教學方法不斷涌現,被廣泛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比如,情境教學法。它的應用促使學生寓教于樂,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高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在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充分顯現了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特色性,符合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境教學法;學習興趣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學法的必要性
情境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圖示、表演等多樣化的形式呈現預先設定好的生活情境,即借助生活來展現情境,優化利用課堂中各種有利的情境因素,課文上下文有效解決各種教學問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學法扮演著關鍵性角色。首先,利用情境,有利于小學生在審美樂趣中感知教材內容,在“感知、理解、表達”美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文本內容,準確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產生心靈碰撞,明白作者的意圖。其次,它能夠促使學生在活動樂趣中不斷進步。在新課標背景下,需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在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更好地學習理論知識,更好地成長。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顯現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比如,基礎訓練、思維訓練。最后,它有利于學生在創造的樂趣中充分展現個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開發、利用學生的右腦,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借助感覺訓練,不斷拓展小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其學會留心周圍的人與事,開啟他們的智慧之門,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彰顯個性。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
1.巧妙地導入情境,觸發學生的語文情感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課文內容,借助創設情境教學法,巧妙地把情境導入語文課文中,拉近學生和語文課文之間的審美距離。以“論語”為例,在這篇課文中,談到興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關鍵所在。教師可以抓住這點,運用具有趣味性的語言巧妙地描述并修飾課文導語部分,為學生創設一種真實的課文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準確把握、理解課文內容。就課文作者來說,他們常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寄托在課文中,借助情境教學,有利于觸發學生內心的語文情感。以“春曉”為例,教師可以結合這首詩的特點,借助角色扮演,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去朗讀這首詩,在真實的情境中更好地體會詩人孟浩然在做這首詩的時候的情境、情感。在表演形式的作用下,有利于學生迅速融入課堂教學中,不斷激發他們的情感,更好地感受“春曉”這首詩的創作意境,準確把握整首詩的意思,詩人借助這首詩想要表達的情感,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素養。
2.創設多媒體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網絡、計算機技術日益發展,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借助它圖文并茂的特點,能夠使枯燥、乏味的課堂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使課堂教學更具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保持注意力集中,緊隨教師思維,學習課文知識。以“葉公好龍”為例,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借助多媒體輔助工具,向學生重現葉公見到真龍時候的情境,他內心的害怕與驚訝,真龍升天的畫面,巧妙地將文本和整個故事情節合理地展開,一下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迅速融入課堂教學中,充分感受到學習語文課文的樂趣。同時,在此過程中,能夠不斷發散學生的思維,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把握課文內容,揭示文章主題,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3.巧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多角度、多層次地巧設問題情境,要能夠滿足小學生的客觀需求,不斷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以“清貧樂·村居”為例,在學生大致理解這首詩歌內容基礎上,以“最喜小兒無賴”為切入點,設置相關的問題情境,讓班級學生解釋“無賴”一詞的意思。即怎樣的無賴會使我們都很喜歡他,那作者喜歡這個無賴小兒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在提出該問題之后,班級學生會迅速融入探討中,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都積極思考該問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無賴”一詞的古今異義,準確理解“無賴”一詞在這首詩歌中的意思,把握其整體內容,更好地感知作者的內心情感。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學法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須符合學生各方面實際情況,教學客觀要求等。在教學情境作用下,能夠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充分顯現他們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夠幫助他們在學習生字、詞基礎上,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文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語言實踐運用能力等,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為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埋下伏筆。此外,在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能夠促進新時期小學語文教育事業向前發展,走上長遠的發展道路,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謝軍.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好家長,2015(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