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
摘 要:民族地區發展文化旅游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利于宣傳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文化,實現文化和經濟的雙贏。然而,民族地區文化旅游業發展也面臨很多困難,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立足基本事實,從可持續發展觀的高度分析其困境,提出通過提高管理手段、制定科學發展規劃、深層次挖掘民族文化潛力、把握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來促進當地文化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文化旅游業;民族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文化旅游業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旅游部門要加快推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把文化資源轉化成旅游產品,在寓教于游中傳承創新優秀歷史文化。所謂文化旅游業,即實現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文化旅游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環節都或多或少地蘊涵著各種文化因素,如文化旅游中旅游產品的生產、消費、流通、交換、決策、管理等,都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礎之上的。由此可見,旅游業的經濟屬性與文化屬性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
一、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實際情況出發,探析文化旅游業在該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轄吉首市和瀘溪、鳳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順、龍山7個縣,世居主體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屬于少數民族地區,是湖南省經濟基礎薄弱地區,又是湖南省民族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湘西少數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如古樸濃郁的民俗風情、神奇獨特的古跡遺存、信仰傳說、飲食服飾、民族節慶、建筑工藝、風土人物以及相關的生產生活方式等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天然寶庫,為湘西民族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幾年來,該民族地區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在“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背景下,推出了“探尋中國土家源”、“神秘湘西苗家樂”等精品線路,民族文化旅游業已經逐步成為當地經濟新興的支柱產業,是近年來湘西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強勁增長點。
文化旅游業是一項投入少、見效快、關聯度強的產業,發展文化旅游業有助于改善當地的經濟狀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該地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可壯大服務業規模,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利于促進該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經濟結構由長期依賴農牧業和簡單加工向服務業轉型,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第二,文化旅游業在湘西自治州的發展能夠拉動經濟增長,是實現跨越發展的支柱產業。文化旅游業是覆蓋面比較廣、帶動性大的新興產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通過旅游者在該地的食、住、行、游、購、娛等一系列活動,把貨幣資金轉移到了該旅游地區,有利于湘西自治州地區吸引外部投資,促進該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對金融、物流、信息、中介等新型服務業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三,文化旅游業在湘西地區的發展,可以使城鄉經濟對接,從而促進城鄉經濟統籌發展。湘西地區廣闊的田園是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業的基底,深厚濃郁的少數民族文化、鄉土文化、草根文化、農耕文化為湘西自治州地區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業注入了活力。例如:在鳳凰的旅游路線中就有苗寨之旅,這不僅有利于苗文化的傳播,還能促進當地的農民增收。可見,文化旅游業能夠平衡城鄉之間的資源配置和要素流動,是對接城鄉經濟的重要紐帶。
第四,文化旅游業發展有助于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功能。文化旅游業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是突出文化特色、彰顯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傳播城市形象的重要媒介。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可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發展品位,優化發展環境,吸引人才、技術、資金等高端資源、優質資源的集聚,助推雙流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升級。
第五,發展文化旅游業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傳承,有助于人們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
二、從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區文化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探析其困境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的民族文化旅游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勢頭卻很快,現已形成四個主要旅游區,即龍山里耶古鎮旅游區、猛洞河旅游區、吉首旅游區和鳳凰古城旅游區。里耶古鎮和猛洞河旅游區集奇特異俗與勝景山水于一體,游客既可以享受參加特色民俗活動的樂趣,又可欣賞秀美的自然風光。吉首旅游區是以德夯苗寨為中心,通過苗家迎客酒、攔門禮、苗家山歌和篝火晚會等民俗活動吸引游客。鳳凰古城是湘西旅游區中的主要旅游區,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借助“神秘湘西”這一宣傳口號,湘西吸引了很多游客,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繁榮,但是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取得喜人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如下:
1.忽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生態環境
旅游地區商業氣息過濃,當地民族文化遭到歪曲和破壞,失去了它原始的古樸民風的特質,被現代主流文化所同化,甚至有導致民族文化生態失衡的危險。比如鳳凰虹橋下的老街,餐館林立,污水遍地,每到晚上滿街的燒烤攤位使得整條街油煙滾滾;王村古鎮不少仿古吊腳樓是純粹為旅游而興建的,是購物的商場,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旅游區的低層次的模仿和重復建設,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以這種竭澤而漁的方式來粗糙的發展文化旅游業,不利于湘西民族文化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區域旅游缺乏關聯性
湘西自治州地區的文化旅游開發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布局,缺乏宏觀的組織協調,縣與縣之間缺乏合作開發,呈現出各自為陣的局面,從而難以形成跨縣、區域性的成熟旅游產品,使區域整體競爭力不足。雖然該自治州的吉首市和七個縣都憑借自身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出各種文化旅游景點,但大多規模較小,項目雷同,重復建設多,布局欠合理,各地的文化旅游資源難以形成一股合力,導致湘西文化旅游的整體形象不清晰。村寨之間沒有實現整合,民族村寨群的整體合力在湘西民族旅游區中沒有得到實現。例如,在鳳凰已經有一個山水環繞的民族文化古城,吉首市卻在乾州打造了一個與鳳凰幾乎一樣的乾州古城,缺乏創新。
3.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缺乏地方本土特色
首先,產品缺乏創新能力,形式比較老化。如鳳凰是已有多年旅游開發歷史的古城,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現在仍以傳統觀光旅游產品吸引游客,始終沒有增添新的旅游產品,這樣很難吸引回頭客源;其次,仍以觀光旅游為主體,缺乏文化體驗性和參與性的旅游項目,更缺乏以細分客源市場為目標的專項旅游項目,產品層次低、結構單一,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多停留于淺層次的模仿階段;最后,對高層次的民族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品位上下的工夫不足,而且挖掘和體現民族文化內涵不夠,使得文化旅游的產品特色不夠鮮明,個性不突出。鳳凰古城老街店鋪中的手工藝品,雖然商品琳瑯滿目,但大都是從貴州、云南批發過來的,如銀飾、蠟染、背包、刺繡、雕刻等。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一些非常有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如土家族的西蘭卡普、織錦等卻只有少數人在制作,而且傳統圖案越來越少。
三、以可持續發展觀引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文化旅游業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要保持人類、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不可再生,湘西州在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發展文化旅游業的同時,必須始終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既立足當前,又兼顧長遠,防止盲目開發、粗放管理和急功近利,把保護、開發與利用有機地統一起來。如果保護問題未能解決而急于開發利用,就會付出巨大的代價。面對湘西自治州發展文化旅游業的現狀與困境,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應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1.提高保護手段和管理水平,制定科學的資源開發規劃和嚴格的保護措施
一方面,必須使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建立在湘西自治州文化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范圍內,才能保證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要求必須對旅游環境承載力、開發能力、綜合影響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從而為和諧平衡的資源開發和保護提供依據。例如:在城市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中,要繼續注意保護古城的原有風貌,特別要保護好文物古跡、具有傳統風貌的歷史街區和標志性建筑。另一方面,湘西州相關政府部門要采用各種形式提高全州人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形成整個社會、全體公眾支持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民族文化旅游和參與民族文化旅游并且保護民族文化旅游業的良好氛圍,并逐年加大民族文化資源保護費用。
2.挖掘民族文化潛力,打造“魅力湘西”旅游品牌
要有針對性地研究旅游景區景點的信仰傳說、飲食服飾、民俗節慶、建筑工藝、風土人物等,開發出具有湘西州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產品,實現旅游產品多元化。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抓好旅游商品的開發,打造購物旅游品牌,把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與推進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建立民間工藝品和綠色食品等旅游產品生產基地,不斷推出既有湘西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又有便攜性、實用性和紀念性的旅游商品,并逐步實現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的品牌化、系列化和規模化。
3.把握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實施總體規劃,完善發展體制
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涉及分屬不同行業、不同部門的龐大產業群,地區分割、部門分割、行業分割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的健康發展,這要求必須要把握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實施總體規劃,完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新體制。湘西州應精心研究苗文化和土家文化的歷史淵源,準確界定苗文化和土家文化的概念,把握其在該地區的表現形式,準確定位好湘西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游的整體形象,并為各縣和各景區提供分類指導,使各縣在整個自治州整體布局與規劃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各自的地方文化特色,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這樣在同一民族文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下,克服單純僅從經濟收益著眼的意識,樹立整體觀念、全局觀念。發展各縣各地區的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可以形成一股合力,實現跨地區旅游經濟體系的“點線”聯合、客源分享、聯合促銷。充分發揮文化旅游業所蘊含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功能,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而不至于出現各自為陣,重復建設,整體競爭力不足的消極狀況。
參考文獻:
[1]洪曉楠,林丹.馬克思主義文化軟實力理論述要[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9,(3):50-55.
[2]龍茂興,王華.民族地區文化生態旅游探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生態經濟,2013(7):102-104.
[3]張珂艋,蔣才芳.基于鄉村旅游發展視閾的社會文化多樣性保護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6(7):79-81.
[4]卓瑪措.對發展民族地區文化旅游業的思考[J].攀登,2008,(08):76-79.
[5]孫麗坤.民族地區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案例[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2011.
[6]王毅.論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聯動發展-以大湘西地區為例[J].中國集團經濟,2009,(6):146-148.
[7]田建新.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J].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