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霞
【摘 要】數學,尤其對小學生而言,更具抽象性和邏輯性。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教育史,有著豐富的、極其珍貴的數學教育經驗。當今的信息社會,新的媒介、新的手段、新的工具,又為數學教育提供了可資運用的載體。現代數學教育,要運用好信息技術、運用好各類學具,做好整合、融合文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質量。這也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基性工作。
【關鍵詞】學具;信息技術整合;動手操作能力;數學課堂
傳統數學教學特別是小學數學教學存在很多困難。新《數學課程標準》,首先就要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才能使學生掌握這種學習方式,同時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學具和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技藝,具有傳統教學不能比擬的優勢,將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方法,同時也能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得到相應的發展。
一、學具、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整合
學具、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整合,基礎在深入的理解教材、理解學生,處理好教材與學生間的關系。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由于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如果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問題。而利用貼近生活的事例,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出示感知過的實物“紅領巾、數學書”,在學生找到它們各自的角后,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上角的形狀,緊接著把實物的模像去掉,只剩下圖形的輪廓,抽象出幾何角。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把三種不同的角放到一起,讓學生觀察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時電腦上同時閃爍三種角的頂點,然后閃爍三個角各自的兩條邊,幫助學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二、學具、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形式的整合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小學階段由于剛剛接觸立體圖形,空間想象能力較差,運用現代媒體手段,充分展示空間物體的幾何形狀,有利于豐富表象,引發聯想,啟發思維,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啟迪學生立體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
比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認識》過程中,通過電腦投影屏幕,出現一個長方體,并不斷改變長方體的長、寬、高,使長方體的體積也隨著進行變化,非常形象地說明長方體的體積受長、寬、高的影響發生變化,與長、寬、高有著密切的聯系。同學們此時急切地想知道它們的內在聯系,求知欲高漲,再次通過電腦出現一個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同時利用數學學具(事先準備好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300個)分組進行按要求操作:①把5個這樣的小正方體排成一排;②再擺出4個排成一排長方體,組成一層;③再用組成的三層壘成一個長方體。通過這樣一些步驟,學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壘成后這個長方體的長是5個1厘米(5厘米),寬是4個1厘米(4厘米),高是3個1厘米(3厘米),而它的體積為60個1立方厘米(60立方厘米)。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歸納,就能準確地得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引發思考,留下記憶。
三、學具、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整合
新課程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這就要求改變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體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互動交流,真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我首先讓學生利用學具操作進行“剪、拼”,以便于將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由于受到學具條件的限制,學生不易發現所拼成的圖形可以轉化為已知的哪一種圖形,這時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將一個圓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64份、128份……使學生直觀感受到:把一個圓等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數越多,扇形交叉圍成的封閉曲線就越接近直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與此同時,我啟發學生想象,通過盡可能大的等分、拼,可以把圓轉化成已經學過的什么圖形?(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所拼成的圖形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相等)所拼成的圖形——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周長、半徑是什么關系?(長方形的寬=圓的半徑R,長方形的長=πR),通過引導,學生迅速概括出了圓面積計算公式(S=πR2),這樣,既有效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突破了難點,提高了教育質量,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學具、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探究性教學的整合
學具、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的過程中,要大力開發學具尤其是信息技術,正如新的課程標準要求的——“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時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究性的教學活動中去。””探究性教學主要就是指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由直觀的感受,歸納總結出抽象性的結論。探究性教學可以看作學具、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總體性表現。
比如,在除法教學中:64/2,在一二年級的基礎上,學生知道64用6捆小棒和4根小棒表示。分的過程:第一步先分6捆(先不管4根),平均分成2分,每份分得3捆(十位商3),問學生分掉了幾捆(3乘2得6),整捆得分完了嗎?(6-6),再分4根(為了體現分2次,寫豎式時,把4落下),分完小棒后,把2次分小棒的過程用豎式清楚表示出來,豎式的每一步學生都清清楚楚。
教學實踐中,我們認為,要整合好學具和信息技術,應當注意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要注重實效,摒棄形式主義,不搞花架子。不能局限于學具和信息技術在形式上的體現,而應該注重實效性。學具與信息技術的使用,不僅只是為了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而是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實現學具和信息技術應有的教學效果。
二是要精心選擇,合理利用,善假于物,補充不足。在選擇學具和信息技術手段時,盡量做到簡單化、生活化,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所使用的學具和信息技術手段的接受和理解。否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學具和信息技術手段不但沒有使學生很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反而在學具和信息技術手段本身浪費了很多時間。同時,還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精心安排,并且要具有很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尤其是針對年齡較小的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差,時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課時愛隨便說話或者做小動作,無法很好地使用學具和接受信息技術手段,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在運用學具和信息技術手段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合理控制,操作指導到位。
三是要把握尺度,適量運用,避免過猶不及。學具和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并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部內容,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過分依賴學具教學,濫用學具和信息技術手段。一方面,過分依賴學具教學在很多時候往往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沖淡課堂教學氛圍,學生學習過程中秩序亂、效率低;另一方面,如果濫用學具和信息技術手段,會降低課堂教學效率,浪費時間,同時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