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張桂花+張磊+鄔業萍

摘 ? ?要: 美國高校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教育模式,主要體現為在課程教學中進行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教育,以及將創新創業滲透進社區服務進行“意識強化”教育。通過學習考察,結合我國實情,探索課程教學結合校企合作與社會服務,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技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課程教學 ? ?校企合作 ? ?社會服務 ? ?科技創新
通過學習考察美國喬治梅森、馬里蘭等大學、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北弗吉尼亞社區商業聯盟等科研機構,并借鑒美國大學與企業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模式,明確了培養具有創新及實踐能力的人才策略,通過產學結合與社會服務的教學方式,了解了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方法。
創新教育就是按照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方法、技巧和規律,培養、造就學生和其他人員創造才能的教育。高校開展創業教育,使學生不僅成為接受給定知識和給定技能的主體,同時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創造能力、創新能力的主體。
一、美國高校校企合作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教育的模式
當今的美國在大學實施創新創業與社區服務的教育模式已經相當成熟。美國高校普遍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以及在大學校園建立產業工業園,如“梅森企業中心”、“市場開發辦公室”。并與社會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如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社區商業聯盟融資部、全球創新政策研究所等創新創業機構。建立了高校、社區、企業良性互動的創新創業教育系統,形成了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美國高校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教育模式,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
1.課程教學中進行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教育
在這種模式中,經過嚴格篩選的學生在高度系統化和專業化的創新創業課程中學習,如馬里蘭大學對大學一至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主動申請有限的名額,對大學三至四年級的學生,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才能接受創新創業課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課程分類,如尋找創業點、設計合理的商業模式、設計制作模型和組建團隊開發產品等形式中接受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技能。在喬治梅森大學有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心,通過整合所有資源和技術,結合學生個人能力、專業特長以及興趣選擇創新創業課題,由三至四個學生組成一個團隊進行能力學習。它十分強調學生的創新創業特質,通過課程教學和活動,提升學生的實際創新技能。
2.創新創業滲透進社區服務進行“意識強化”教育模式
它主要強化創新創業三大要素,即科技研究、社區外聯和學生參與的相互關聯,通過項目、案例的實際應用進行教育。如紐約城市大學商學院首先對創新點進行初始研究產生“種子”,再通過高校及科研機構孵化,最后通過公司形成產品。這種以多樣化的外延拓展活動為切入點的教育,構造成為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培養學生對創業問題的分析與判斷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與創業思維。鼓勵學生在學習期間參與創新創業實踐。
二、高職院校課程教學結合校企合作與社會服務提升科技創新的啟示
在政府主導下,高職院校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通過產教對接、工學交替,體現能力本位、任務引領的課程教學,將學習課堂轉移到一定的企業環境中,使學生在校企合作和科技創新的教育模式中學習和成長,實現學生的學習和企業需求、服務社會的零距離對接。
首先,由行業部門或行業組織出面牽頭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并組織中小企業群,聯合為學校提供實習崗位、實訓設備和兼職教師,聯合制定培養訂單。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規格,一定的數量,提前預訂畢業生,并伴隨共同的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
其次,學校自辦生產、服務企業或者企業把與學校對口的車間搬進學校,實現生產車間與實習車間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習與生產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也可設置廠內基地由企業安排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車間、工位和兼職指導師傅,單獨設立為學生實訓和實習服務的車間,具有教學、培訓和實習功能,有固定管理人員和專職企業指導師傅。企業根據生產經營的季節特征和周期性特點,比較靈活地安排工學的交替,利于知識的應用,理論與實踐結合更緊。
最后,學校組織學生到校企合作單位進行頂崗實習,促進其職業素質和知識技能的提升。到崗位實習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增強其進一步學習的動力。頂崗實習也有助于學生了解真實的工作情景,而不是拘泥于書本知識,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提升實際的創新技能。
三、課程教學進行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教育模式的具體運用
1.課程目標應結合校企合作滿足社會服務和企業需求
機械零件精度檢測課程教學目標,結合校企合作滿足社會服務和企業需求進行調研,使課程培養目標與目標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無縫對接,進而解決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提出機械類及近機械類專業學生就業崗位集中在零件設計、加工、質檢及裝配維修等工種,其崗位工作任務均要求學生挑選和操作合適的檢(量)具對零件進行質量檢測,依據零件的精度要求對測量結果進行判斷,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基于滿足社會服務和企業需求,確定了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
2.課程教學內容應體現科技創新意識
教學內容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及科技創新意識。機械零件精度檢測課程教學內容精選10個典型企業真實零件測量項目,每一項目分為若干工作任務,按實際工作流程劃分為“測量任務布置、測量方法思考、教師指導操作、實際測量操作、創新改制量具、產品合格質檢”六個課程教學內容。學生要完成的任務與實際工作過程一致,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分析測量對象、確定測量方法、正確地選擇測量工具。其過程包含測量前表格制作,測量操作、測量后測量數據處理及工作臺面整理等工作。學生每完成一個任務都要經過決策、實施、討論、統計、評定五個環節。
課程教學內容中的創新改制量具,能充分體現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學生在生產第一線,通過培養設計改造測量量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地提高機械產品的質量,還能不斷提高機械加工質量的檢測水平。
3.課程教學過程應體現創新能力的培養
機械零件精度檢測課程教學,每個實訓教室配有8個工作臺,學生以小組形式學習操作。按照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布置實訓測量項目,學生分組討論實訓測量方案,練習測量方法。每間實訓室都配備相關測量儀器,如塞尺、百分表、磁性表架、游標卡尺、粗糙度比樣塊等,還配備有如階梯軸、氣缸、軸承、V塊等各種被測零件。每套工具能滿足8個學習小組使用,可保證每個學生在實訓期間都能獨立操作,體會和掌握機械零件檢測真實過程。教學過程中可按照引入任務(工作對象),提出任務(工作要求),分析任務(工作要求),解決任務(工具、工作方法),拓展任務,回顧任務等流程實施教學過程,將完成該項工作任務的工作流程即工作對象(如摩托車氣缸零件、零件圖)、工具(工序卡片、工序檢驗指導書、檢驗記錄卡、游標卡尺、千分尺、千分表、量塊等)、工作方法(看懂工序圖尺寸要求、看懂工序檢驗指導書、確定檢測方法)、工作要求(符合檢驗技術要求、符合檢具、量具操作規范要求,符合檢驗記錄表填寫要求、符合檢驗員的責任要求、提出建議)等要素融入課程的學習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習小組討論檢測方案,也可根據不同加工的零件,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改造測量量具,使被測工件的測量、更加方便、迅速和準確。掌握這種創新技能,不僅能提高生產效率和確保產品質量,而且能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
通過如下圖“做中學、做中教”、“學中做、教中做”、“學中創”五個步驟,創新能力培養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與創新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結語
通過學習考察美國在大學實施創新創業與社區服務的教育模式,明確通過產學結合與社會服務進行課程教學的方式。課程教學結合校企合作與社會服務,通過產教對接、工學交替、任務引領,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依據校企合作滿足社會服務和企業需求制定課程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應體現科技創新意識,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學生的創新能力訓練,課程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蘇俊呂.美國高等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及中國比較.教育天地,2013.3.
[2]常建秋.探析美國美國高等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及我國的啟示.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