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馮筠++茹少峰
[摘要]對現存的兩種大學與企業合作模式的特點進行分析論證,指出現有校企合作在制度保障、教學管理體系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無法滿足研究型大學發展的訴求。提出基于文化交流、知識創新、課程共建、人員互動、環境互利5個緯度的研究型大學多元校企合作模式,實現研究型大學與企業內涵式的合作,滿足合作多方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校企合作;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6)05009905
0引言
研究型大學,即以知識的傳播、生產和應用為中心,以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為目標的大學[1]。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理論與實踐表明,科研創新、校企合作和國際交流是世界一流大學發展的核心戰略[2],研究型大學與企業之間深入的合作成為研究型大學發展戰略框架中的核心動力之一,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科教進步和文化繁榮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型大學與企業的協同創新是一種基于集成、合作、融合與共享的全新的大學理念,是大學對時代進步與社會發展所應有的回應[3]。然而,以往研究多強調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平臺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及其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4,5],對于研究型大學校企合作的意義及模式研究還不多見。本文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經驗,從大學發展的戰略角度出發,探索研究型大學和企業的優勢資源合理匹配的模式,滿足資源共享及雙方利益的最大化的資源最優化配置,實現教育與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1現有校企合作模式
在國外,尤其是在歐美國家,大學與企業的合作早在20世紀中葉就已開展,企業紛紛在研究型大學周圍建立了從事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頂尖級公司和實驗室,希望能聯合大學的力量推進高新產業的發展。如今,美國的大學與企業及其基金會、科研機構都有著長期合作關系,以協同承擔科研項目為支撐、研究中心和科技園區為實訓平臺、聯手開展研究計劃為培養載體、企業學校“雙師制”為保障體系、企業專項資金為扶持,培養應用知識與研究技能、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拔尖創新型人才[6]。在我國,高等院校校企合作實踐推行也已開展了20余年,產生了多樣化的校企合作方式。本文從校企合作中的技術、人力、經費的流向及制度保證的強度,剖析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將其歸納為大學能力向企業輸出、企業能力向大學輸出兩種主要合作方式,這兩種合作方式均構建在以成果為基礎的合作利益觀上,大學與企業間呈現資源流動與共享的雙極形態,如圖1所示。
1.1大學能力向企業輸出模式
大學能力向企業輸出模式主要借助大學優質文化資源、高科技人才集中的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幫助,從而強化企業競爭的核心動力。同時,大學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拓展服務領域,加強服務社會的職能。主要包括“企業顧問”形式、“橫向課題項目合作”形式和“成果轉化”形式。
“企業顧問”形式通常包括企業管理顧問和企業技術顧問。其中,企業管理顧問是指企業從大學聘任教學科研人員作為企業管理外部專家,專家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有效的方法,為企業提供管控和經營方面的指導;企業技術顧問則由企業從高校聘任特定領域的知名學者或專家,為企業核心關鍵性技術難題的攻克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和幫助。校企間企業顧問的合作形式使得企業以一種高效率、相對較低成本的形式提升管理水平和競爭力。
“橫向課題項目合作”形式中,企業將項目研發過程中的技術難點,交付具備科研實力的大學參與研究,通常采用在大學中設立橫向項目課題進行攻關。企業提供項目研發所需的各項支出和費用,大學科研團隊在項目有效期內完成并交付企業立項書中所規定的各項成果,并由企業和大學共享項目研究的成果。研究型大學以其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性的特點,具備開展橫向課題攻關的先天優勢,而目前,大學的橫向課題項目數、經費額、科技轉化成果量及專利個數等指標,也逐漸成為衡量大學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成果轉化”形式中,大學通過在優勢研究領域中產出的應用型技術或專利,吸引企業有酬購買,或企業參與投資實現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研究型大學的本質特征是以研究為重心,是精英人才的聚集地,產生了許多科研成果,這些成果在企業生產中的轉化,極大地改進傳統的生產流程和生產方式,強化企業的競爭實力,使企業獲取發展的核心動力。
1.2企業能力向大學輸出模式
企業具備敏銳地洞察領域需求的特質,憑借業界的生產力轉化平臺的優勢,與高校結為合作伙伴關系,為高校接觸業界領先科技提供良好的空間和平臺。企業能力向大學輸出的合作主要以“實訓基地”“創新實驗室”“師資培訓”形式出現。
在“實訓基地”合作形式中,企業作為大學的實習平臺,由企業工程師和校內導師共同指導學生進行實習實踐,通過企業真實環境的訓練場景,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實訓基地是最傳統的校企合作方式之一,基地建設實踐已經成為大學生人才培養平臺建設中的重要環節。
在“創新實驗室”合作形式中,校企合作雙方圍繞當前領域研究熱點,主要由企業向大學提供從實際業務需求出發的創新項目及相關的軟硬件設施,由大學提供項目實施的場地,在校內共同搭建合作創新實驗平臺。實驗室的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協作,指導學生共同參與項目研發,實現課題的項目攻關。通過聯合實驗室可以培養學用結合的師資隊伍,形成項目開發團隊,培養具有項目經驗及實踐技能的高素質人才。以IBM大學合作為例,早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IBM就開始著眼于與中國大學的校企合作建設,最初是以向大學捐贈計算機硬件設備和軟件的形式,逐漸拓展到與大學建立在教學和科研多層面的合作關系。目前,IBM已經在中國的數百所大學中建立了聯合開發實驗室,并與國內20多所高校展開聯合研究項目(SUR:shared university research)。創新的聯合開發實驗室加強了IBM與中國一流高校科研人員的技術合作與交流,為高校提供了研發所需的軟硬件平臺和資金保障,加強與促進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
在“師資培訓”合作形式中,校企合作雙方圍繞業界新的技術熱點、主題和企業核心技術解決方案,由領域專家或企業工程師進行講授,邀請大學教師參加。例如,IBM及SAP企業每年在寒暑假期,邀請合作大學的教師開展各種主題的師資培訓,而IBM為每一期的師資培訓安排免費的國際認證,認證考試合格可以獲取國際認證證書。通過企業師資培訓,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促進高校教師的知識更新,從而保證教學課程體系和內容的先進性。企業通過大學教學活動的開展,順暢地將企業文化、企業技術進行最大范圍的傳遞,實現潛在客戶的培養與挖掘。SAP企業將中國大學合作計劃稱為“種子計劃”,形象地說明了校企合作對企業文化和技術傳播的作用。
2現存校企合作問題剖析
研究型大學居于高等教育系統的最高層次,是國家高等教育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對科技創新、知識創造、文化引領、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研究型大學職能發揮的成敗與優劣,直接決定了其對國家發展的貢獻力和影響力[7]。校企合作是研究型大學戰略發展的核心之一[2],在研究型大學中開展的校企合作充分體現了研究型大學崇尚個性化發展的特質。但目前我國研究型大學校企合作的模式在政策制度保障、教學管理體系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無法完全滿足研究型大學快速發展的實際需求。
在制度保障方面,國外校企合作的先期經驗表明,在政府的引導下,出臺利于校企合作發展模式的相關政策法律依據,提出利于校企合作的協議框架,構建規范規范化的校企合作平臺機制,能夠極大地促進和推動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如法國1999年出臺《薩瓦里法案》,其中明確規定在大學的行政委員會中,企業界和科技界的代表要占三分之一。該《草案》的實施使得企業和科技界精英直接參加大學管理工作,協助大學制定發展與改革的方針和政策,從而促進了法國大學教育的現代化、民主化路徑,極大地推動了法國現代大學制度的快速成長和發展[8]。在國內的研究型高校中展開校企合作,急需加強校企合作的宏觀層面引導、組織協調和保障機制,構建和完善制度化的校企合作平臺機制,從而加快和促進研究型大學與企業間科技創新的流動速度和融合程度,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科教進步和文化繁榮中的重要職能。
在教學管理體系構建方面,現有的教學管理體系是依據大學內部閉環式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所產生和發展的,而研究型大學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以產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實現高質量成果轉換、培養精英人才為目的,是由研究型大學、企業以及社會多方因素構成的教學生態環境系統,因此,需要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開放的、動態的、創新的校企合作教學管理體系,以確保在復雜和多變環境下的成果產出和人才培養質量。例如,以“創新實驗室”方式展開的校企合作,企業員工、大學教師、學生直接參與創新項目的研發,教學過程貫穿在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科學研究工作中。教學環境的構建、教學方式的設計、教學內容的實現應該滿足科學性和靈活性,而合作環節的監督和考核的方式也要依據合作內容產生的實質性的學術影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從而保障研究型大學與企業合作深度和廣度的延伸。
在人才培養方面,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合作多數停留在教學層面,缺乏深度的科研合作。然而,研究型大學發展是以培養精英為目標,將科研作為重要職能,充當著一種“科學的中心”的角色,不斷培育新的研究者,擔負探求知識的重責[9]。現有的“產學研”“訂單式”的大學與企業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過于重視技能的培養,輕視了專業素質培養和科學探索能力的歷練,培養出的人才雖然能夠快速適應市場需求,但缺乏長線發展的動力,難以滿足研究型大學高層次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的需求。
3多元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
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極大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其發展的水準見證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水平。研究型大學多元校企合作圍繞著“文化”“知識”“課程”“人員”和“環境”5個緯度展開,是在政府支持下的政策創新、法律法規保障的長效機制下構成的多元化的協作生態系統(如圖2所示)。研究型大學的多元校企合作模式將政策制度的創新體制作為實施的基礎和保障,合作過程中時刻關注校企合作體中多方利益的訴求,體現研究型大學以知識的傳播、生產和應用為中心,強調教學和科研齊頭并進的科學發展模式,滿足研究型大學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的訴求。
3.1制度保障體系的創新和完善
多元校企合作模式構建在政府、高校和企業多方合作基礎上,其中,政府在構建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保障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政府積極出臺推動完善的政策法規,發揮各級行政功能和行業主導作用,建立保障、激勵、約束、監督等系列機制,保證校企合作雙方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滿足。在我國,研究型大學的校企合作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需要政府提供優質土壤進行培育,有了良好制度保障體系的創新與完善,有助于構建研究型大學校企合作協調發展的有機生態體系,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以知識傳播、生產和應用為中心的職能。
例如,作為與研究型大學校企合作典范企業的IBM,除了得益自身的優勢資源與大學的開放機制,更與中國政府層面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早在1984年,IBM與中國國家教委(現教育部)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備忘錄中明確了與中國高校長期合作關系的基本宗旨,確保從政府層面上對穩固持久的大學合作關系提供政策保障。10多年來,IBM為中國高校無償提供了超過人民幣15.6億元的計算機設備、軟件、人員支持、科研經費和獎學獎教金獎研金,協助發展高校的教育事業。而IBM企業也從校企合作中獲取了寶貴的創新及研究實力。
3.2基于文化交融的協同創新機制
大學拒絕功利主義,將追求科學的真理作為其靈魂[10]。而企業一般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開展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組織。傳統的校企合作以“科研成果”來承載合作方的利益訴求,其中,企業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市場收益及其保密性,高校或科研院所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學術價值及其公開性,而政府則更注重科研成果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效應[11]。因此,以成果為基礎的合作利益觀,由于多個實體訴求的差異性及資源占有的不均,自然造成合作觀點的分歧,構建基于文化交融的長效合作機制是多元校企合作實施的有效保障體系。
多元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協同創新機制,是搭建在契約互信、責權明確、尊重差異基礎上的新型的文化認知[12]。在合作長效機制保障和開放共享的模式前提下,大學精神與企業文化經過反復的認知、沖突和協調,在穩定而靈活的文化認知范疇的構建基礎上,形成共同的文化愿景。文化交融下的校企合作,將“高端人才培養”作為合作的切入點,以社會責任感為核心,通過各自的外來因素激發內部的活力和創新能力,達到相互交融。交融形成共同的文化愿景,使得合作不僅僅是資源的互換,更是為了形成有利于協同創新的空間與環境,促進共同成長,滿足我國高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培養機制改革的需要。
3.3人員互動、課程共建、環境互利的合作形式多元化多元校企合作關注合作中變化與發展的動態過程,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創新性的合作形式,實踐創新性的資源互換方式。營造利于環境建設、課程共建和人員互動的氛圍和條件,將校企合作納入大學和企業的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中。通過人員互動,踐行在大學的教學科研領域與企業的研發生產環節中人員的創新性合作交流方式,滿足大學教學科研創新與企業業務研發的需求。通過課程共建,改革課程體系,滿足社會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實現企業精英人才的儲備。合作建設資源共享的大學教學科研平臺與企業研發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促進校企間人才、技術和物資的全方位的創新交流模式。
IBM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與中國的研究型大學共同探索校企合作的實現途徑,踐行了多種創新優化的互利互動合作形式。例如,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智能信息系統在各行業與企業中的需求凸現,現有高校的人才培養機制無法滿足諸多企業對智能系統業務分析與優化的高端技術人才的需求。2012年起,IBM與國內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攜手,憑借IBM企業全球先進的技術理念及基礎,以及研究型大學專業培養特點,創建了業務分析與優化技術、大型主機與服務等特色專業。在這些獨具特色的院系中,由IBM高級技術主管擔任系主任,并負責協同大學資深教師共同制定符合相關領域的高端技術人才需求、全新的專業培養計劃。人才培養過程中,其專業的講師全部來自于IBM中國開發中心核心產品的技術專家,并配套一對一的在線導師,加上名師講堂、導師在線、實習計劃等一系列活動,打造出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校企合作在人員互動、課程共建中模式創新的典范。
3.4圍繞科學探索充分體現知識的更新和創新
多元校企合作模式是教學和科研合作齊頭并進的合作模式,比較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尤其強調合作過程中科學領域的探索和突破性進展。傳統的校企合作多以雙師型、企業導師指導等方式展開,主要建立在教學合作的基礎上。研究型大學在科技創新方面體現其優勢和特色,往往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最新前沿科技的研發中心。自身擁有強大的科研團隊和充足的科研經費是研究型大學的特征之一[1]。研究型大學多元校企合作圍繞著知識傳播、更新和創新,在科研領域進行縱深合作。通過校企合作,企業不僅可以獲得高技術人才,而且借助研究型高校的科研實力,取得高科技技術支持,真正實現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發展動力。而研究型大學通過校企合作,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更多接觸企業的優秀科技人員,投入國內外最先進的科研項目研究中。在多元校企合作中,大學和企業共享強大的科研團隊,獲取充足的科研經費,實現科學發現、科學探索、科學研究、成果產業化的優化科研循環系統。近些年來,在業界和學術界炙手可熱的圍繞“大數據”展開的研究及應用,源于行業和企業越來越多的數據積累所產生的分析優化需求。可以預見,隨著“大數據”研究和應用的展開,必然會引發基于校企合作協同創新的新一輪科學研究熱潮,而研究型大學必首當其沖,成為這股熱潮中的中堅力量,取得科研領域突破性進展。
4結束語
在創新型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學與企業的深入合作成為研究型大學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在大學作為科技和創新集聚地的內外部特征強化和構建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探索研究型大學與企業間資源互換和合作中的互動關系和相互作用,針對現有的校企合作在制度保障、教學管理體系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研究型大學與企業的多元校企合作模式,給出了5個緯度的研究型大學校企合作模式及實現路徑,實現研究型大學與企業的內涵式合作,通過多元合作框架下的優勢資源整合,促進雙方甚至多方發展的資源共享生態環境,拉近科技與經濟的距離,滿足創新型社會發展的資源最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 王戰軍.什么是研究型大學——中國研究型大學建設基本問題研究(一)[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3(1):911.
[2] 劉亮.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戰略[J].教育評論,2011(3):138141.
[3] 汪鋒.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發展戰略探究——以深化科研領域綜合改革為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 2015(4):6065.
[4] 孫百鳴,崔淑鑫,田瑞.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平臺建設問題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1(9):8486.
[5] 洪常青.推進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創新[J].教育評論,2014(2):2527.
[6] 王牧華,全曉潔.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及啟示[J].教育研究,2014(12):149155.
[7] 張新培,趙文華.研究型大學與高水平智庫協同發展及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4(8):610.
[8] 高迎爽,王者鶴.法國現代大學制度的成長路徑——1984年《薩瓦里法案》及其影響分析[J].高教探索, 2012(1):3640.
[9] 曲欽岳,冒榮.研究型大學與創造型人才的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1999(2):710.
[10] 郭大成,孫剛成.大學精神是大學素質教育之魂[J].教育研究,2013(10):5054.
[11] 李金龍,張淑林,裴旭,等.協同創新環境下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改革[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9):3034.
[12] 李洪修,孫繼紅.高校協同創新的文化沖突與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14(8):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