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彥
【摘 要】學生和教師是組成課堂的主要元素,教師的思維引導整個課堂中學生思維的走向,教師的思維特征與其他人有所不同,不僅僅要遵循國家規定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更要依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思維定向和教學,并且教師的教學思維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因而探索和研究高效課堂的教師思維特征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高效課堂 教師 教學思維 策略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育人的主要渠道。當今社會,采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授課形式,教師或導師在上課時,教導最少一個學生,甚至更多的學生,高效教學、高效學習更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一、探究高效課堂的教師教學思維特征的價值
隨著新課改的高潮一次次襲來,找到一種切實有效的高效課堂教學思維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我們希望能夠在探究高效課堂教師教學思維當中來獲取高效課堂的核心,幫助學生實現高效學習,為課程改革研究找到新思路、新方法。
二、高效課堂的教師教學思維的基本特征
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之后,教師教學愈來愈接近專業化,教師思維也愈來愈接近專業化,高效課堂的教師教學思維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一)教師思維敏捷、邏輯嚴謹
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教師思維也是這樣。教師既要運用內部語言思考教學內容,也要運用外部語言表達教學內容;既要運用自然語言傳授知識,也要運用人工語言解釋、闡發某些問題,既要運用口頭語言講授知識,又要運用書面語言、體態語言表達思想。語言在教學中不僅能起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作用,同時,對聯結師生情感、密切師生關系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教師的思維敏捷、邏輯嚴謹是高效課堂教師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
雅斯貝爾斯說過:“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來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無數成功的高效課堂案例告訴我們:教育絕不是包辦代替,教師不是沉沉地背負學生走路,而是引領學生愉快地前行。我們探索生生互動式學習,由于經歷、知識、生活范圍上相近,因此學生更容易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討論中接受教育。
三、推進高效課堂教師教學思維的策略
(一)通過學情研究解決教學效率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同一個問題,有的學生聽不懂,有的學生已經會了,造成“講者津津樂道,聽者昏昏欲睡”的局面。這說明我們的課堂設計出了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對學生學習情況掌握不夠。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清晰的了解。當教師對學生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就能夠“因人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樣教學效率就能夠大大提高,不會因為學生的差異而影響教學進度。
(二)教師采取簡明課堂而非花樣式課堂
簡明課堂所采用的一般教學策略是核心知識組塊策略,即依托核心知識組塊來推進教學活動。核心知識是課堂教學的脊梁,但這些核心知識不是教師要教授的知識點。安排好核心知識呈現的時機,處理好核心知識和非核心知識的關系,幫助核心知識實現它的生長力,這正是簡明課堂的核心內容。
(三)構建合作小組,激發學習興趣
一般情況下,學生厭學不只是厭煩學習的內容,同時也會厭煩學習的方式,學習內容是確定的,課程標準不會輕易改變,學習要求也不會隨意降低,而學習方式則是一個活躍的變量,可以因人、因地、因時而異。新課程倡導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創新學生學習方式,如劃分學習小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增加對教師的培訓的力度
課程改革對教師教育專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加強教師培訓,是使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的培訓不要只局限于增長知識和經驗,而要以態度和觀念更新為基礎,以提高教師專業化、人文化為重點。只有建立在全新的觀念與態度基礎上的技能,才能產生真正的效用,高效課堂才能成為現實。
(五)積極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走校本教研之路,依靠學校和教師自己的力量,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教學智慧和經驗在其發展中的作用,是解決高效課堂問題的現實選擇。聚焦課堂的校本教學研究之路是以中小學教師為主體的,基于個人反思與同伴互助的方式開展課堂研究。
四、提高高效課堂教師教學思維能力遇到的阻力
教學是一種思維活動,高效課堂教師教學思維特征的構建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總結起來有以下兩點:
(一)思維方式用文字表達的局限性
思維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東西,在很多情況下教師的教學思維很難用文字表達得全面、清晰。有一些教師潛意識的思維特征甚至連教師自己都不知道,但是卻能夠在課堂教學當中運用自如;還有一些思維特征,即使知道它的作用和方式,卻也很難用文字來表達,就算用文字表達出來卻也很難在課堂教學當中運用。
(二)教師的自我學習難以實現
從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階段來看,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學習需求不一致。教師學習內容也應該存在階段性差異,教師教育應該符合教師的現實專業發展需求。因此,教師教育要根據教師發展狀況合理定位,針對教師所處專業發展階段合理設置學習內容。否則,教師任務繁重,時間精力有限,教師自我學習難以實現。
【參考文獻】
[1]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M].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01):41-46.
[3]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65.
[4]鐘啟泉.“教師專業化”的誤區及其批評[J].教育發展研究,2003(Z1):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