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云紅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與新課標的提出,基礎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地使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探究式教學的內涵與意義出發,著重對小學數學課堂設計及探究式教學的實踐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課堂設計;實踐
小學數學在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當下時代發展的需要,新課標明確要求必須提高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因此,數學課堂中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內涵與意義
1.內涵
數學探究式教學是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模式,它以學生的自主性為前提、以數學教材內容為基礎、以教師啟發為誘因,以現實生活為研究對象,為學生提供多種探討問題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探究問題的意識。
2.意義
第一,學生與老師在數學課堂上的探究式互動,不僅能使學生獲取豐富的數學知識,而且還會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第二,通過探究式教學,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參與討論、交流、操作的全過程,充分體驗課堂教學的樂趣與激情。第三,探究式教學能夠使學生勇敢地面對挫折;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而這些都是嚴謹的科學家所必須具有的。
二、小學數學課堂設計及探究式教學的實踐
1.情境創設,引出問題
第一,創設生活情境。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數學知識能夠應用于探究式教學,寓教于樂,所以結合生活案例創設的問題最直接也最容易理解,是數學課堂探究式教學的首選。第二,創設故事情境。將復雜、難懂的數學知識用故事來模擬,在故事設計上,要保證故事的真實性與復雜性。例如,在“分數認識”中,引入猴子分香蕉的故事,一批香蕉平均分給3個猴子,如何進行分配,才會保證猴子不打起來?學生紛紛舉手,各抒己見;又比如,在上“稱重量”課時,用“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教學。第三,創設實操情境。實際操作是理解知識的重要手段,探究式教學以實操為切入點,能激活孩子的求知欲望。例如,在“長方形”教學中,讓孩子親自去量桌子的長與寬,在實際的測量中發現長方形的性質與特點;在“扇形”教學中,讓學生剪紙盒,在裁剪的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它是由直線和曲線所組成的圖形。
2.分析問題,敢于猜想
第一,通過舉例,實驗。在遇到復雜的圖形時,可將其轉化為特殊圖形,通過歸納它的特殊性,大膽猜想復雜圖形的性質,如:在“平行四邊形內角和”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觀察書桌,說出矩形的度數、內角和。據此,讓他們猜測平行四邊形內角和的度數。第二,通過類比。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可通過類比的方法去猜想、研究。如,在“計算三角形面積”教學中,可先復習直角三角形的算法,為猜想三角形的面積打好基礎。然后讓他們拿出道具,比較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有何關系?這樣會使學生的記憶更深刻。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時,孩子也會快速地進行類比聯猜想。第三,通過直觀形象。在教學中可通過書桌、三角板、課本、圓規等學習用具和實物引導學生發現規律,讓學生進行類比猜想,從而提高答案的準確性。如,對于半徑的認識,老師會讓孩子觀察足球、圓桌、車輪等,進而讓孩子們回答他們對圓的認識,孩子們根據直觀的形象會使猜想更準確。
3.模擬情境,驗證結果
第一,舉例驗證。列舉法的實質就是舉例子,在教學中,它是最簡單、最易接受的方法,深受小學生的喜愛。第二,實驗驗證。實驗論證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操作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在教學中運用廣泛。例如,在“計算梯形面積”的教學中,讓學生反復猜想、實驗。先讓學生猜想梯形是否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其他圖形,再讓學生操作、實驗;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直接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梯形面積和三角形面積是否有關聯?正方形面積怎么求?三角形呢?
4.解答問題,思考總結
第一,對過程的思考。論證后要進行回憶,內容包括:最初的想法,思路為何不對,有沒有規律可循,為何與其他人偏差較大?如:“三角形面積計算”,你的探究過程如何?第二,對結果的思考。總結出現這種結果所使用的技巧、方法等,能夠達到舉一反三。學完“三角形面積計算”后,老師會問:“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高÷2,那梯形怎么算呢”通過總結能熟練運用知識。第三,思維方法的思考。明確自己所使用的邏輯思維方法,例如,把“梯形”變成兩個“三角形”,這個過程叫“轉化”,從這個方面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探究式教學是門藝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其指導作用,為學生創設學情境,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引導學生科學論證,提高學生的總結反思能力。最終達到豐富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參考文獻:
詹呂偉.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的探究學習[J].數學科研,2008(14):132-133.
編輯 魯翠紅